涨姿势说说贵州的人文珍宝

一、刺绣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

苗族刺绣

平坝黑苗刺绣,“黑苗”,因当地苗人穿黑衣服得名。

六枝梭戛苗族服饰

惠水打铁苗刺绣,“打铁苗”,意为加工银饰的苗族。

水城南开苗族挑花,挑花是刺绣的一种针法

六枝四印苗蜡染挑花,“四印苗”是苗族一个分支,他们的衣服均绣有四块正方形图案

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

水族马尾绣

布依族刺绣

  刺绣是布依族妇女的一种手工艺术,在布依族地区普遍盛行。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有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记载,说明布依族刺绣在明代就已盛行,而且相当精致了。刺绣多用于服装以及床上用品。

惠水布依族刺绣

平坝布依族刺绣

二、银饰

苗族银饰

贵州少数民族都有配戴银饰的习惯,各自有其较固定的款式和加工工艺,特别是苗族,更被誉为“嗜银的民族”,因此银饰的加工通常发展到一个村子的规模,很多地方都被誉为银匠村,他们的图案常以龙、狗、猫、马、鱼、虫、花、鸟为素材。

月亮山加鸠苗族银饰

月亮山加鸠苗族银饰

龙里白裙苗银饰

凯里附近苗族银饰

侗族银饰

银饰是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银的头饰不像苗族那般华丽,但项圈和银链很有民族特点。侗族银饰的加工,多是以家庭作坊内的男工匠手工操作完成。侗银比之苗银纯度低,所以色泽偏暗一些。

黎平侗族银饰之项圈

黎平侗族银饰之银链

三、蜡染

蜡染在贵州已有多年的历史。苗族、布依族、革家蜡染各具特色。

  用特制的蜡刀蘸上融化的蜡,描绘花、鸟、虫、鱼于白土布上,放入靛蓝染液中浸染,然后加温煮化蜡块,留下图案,蜡染图案清新明快,线条秀丽洒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贵州高原古朴风味。

四、剪纸

贵州剪纸由于各地刺绣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有特点。在少数民族的衣衫上,千针万线密密匝匝精美的刺绣下,都有一张好看的剪纸。

 贵州剪纸主体纹样的动物中,有龙、吉玉鸟、蝴蝶、鱼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妈妈、苗族英雄务么细及驭龙伏狃的苗人男女。这些形象都与苗族的古老信仰和传说有关。

五、面具

石阡傩戏面具

傩戏,源于一种以驱鬼逐邪为目的的古老傩舞和追傩仪式。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神灵的凭依之物,是神祇的具象化。脸谱构图夸张,突现凶、猛等特点,显露了早期傩戏意图通过夸大人的力量来驱逐鬼蜮,有较强的原始宗教色彩。随着傩文化的发展,戏剧人物个性确立,其面具也变得写实且意味浓重,显露滑稽、美、丑等生活面孔,造型生动,神形毕至,为演出艺术增添了魅力。

石阡傩戏面具

安顺屯堡地戏面具

安顺地戏从军傩发展、演变而来,演出的剧目大都以历史为线索,唱的都是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

地戏面具又叫脸子,据说,在面具出现之前,都是用颜料涂抹。面具一般用丁香木或白杨木为材料,做工讲究,眉毛、嘴、眼等细微部位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屯堡人的观念里,地戏面具是神的化身。雕刻好的普通面具,在雕匠的主持下被“开光”后,便升华为神。

地戏面具

福泉阳喜面具

福泉阳戏是原始傩戏的一种(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演出时多戴面具,延续至今有余年历史,是中国傩戏中仅存的阳戏,是我国戏剧表演的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阳戏面具是集雕刻、绘画、工艺、装饰、造型于一身的杰作,这种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阳戏面具木质细密,是由民间艺人用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有男女老少及文、武、鬼、神、僧、道、丑等,角色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福泉阳戏面具

六、民间绘画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群在生活中保持和流传着的光彩夺目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被巧妙的运用在绘画作品中,取材于现实生活,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继承和运用民间传统手法,处理大胆,手法泼辣;强调色彩的鲜明对比,增强了美的韵味。

贵州民间绘画优秀作品

七、兰花

  贵州地处中亚热带,自然条件极其适宜兰科植物生长。贵州大概有兰科植物71属种(变种),占到了全国属的41%,是中国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其中春兰花色更加丰富,自然变异类型多,极具资源优势和特色,有“兰花天然博物馆”之称,享誉国内外。

八、陶器

黄平泥哨

黄平泥哨产自且兰古国——旧州,是流行在黄平一带的苗族民间玩具,系黄平县石牛寨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捏。它以当地优质黄泥做基本原料,通过纯手工艺搓捏成型、木屑锻烧、上色涂油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适宜儿童玩耍。已于年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平泥哨

牙舟陶

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出产的陶瓷器具,人称“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光泽莹润,已有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十大名陶之一,早在多年前,牙舟精美小型的陶器如玩具、烟斗、祭器等已远销北方大戈壁的边远村寨和南方的南洋诸岛。

牙舟陶

九、石雕

紫袍玉带石

  紫袍玉带石产于贵州佛教圣地梵净山等地,是一种罕见的高档工艺雕刻材料,为石中精材,储量少。石质层次分明,手感细腻温和。

  早在封建王朝时期,当地富豪就把紫袍玉带石作为贡品敬献皇帝。清代建筑北京“颐和国”三个大字匾书就是梵净山下印江县举人严寅亮,用紫袍玉带石砚磨墨书成,该匾现存北京。年,印江石雕艺人用紫袍玉带石制作的“九层宝塔”,现在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美轮美奂的紫袍玉带石雕刻

思州砚

思州石砚,产自贵州省岑巩县思州八景之一的星石潭(今岑巩思阳镇坪坝村境内)。是我国十大名砚之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思州砚石材呈青黛色,石质细腻,坚润如玉,经磨耐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都倍加青睐,历代书画家争相收藏,爱之如宝,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如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用过并甚为喜爱,唐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誉之为“珙璧”,黄庭坚、欧阳修等书画名人均倍加钟爱,清康熙皇帝作为御砚,并被当地历代官府用作进奉朝廷的珍贵贡品。在很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如清康熙《思州府志》、清谢慎修《谢氏砚考》载《蛮溪砚》……等。

思州砚的生产曾获周恩来关照。

十、化石

在贵州发现的重要生物群有:

一、晚震旦世瓮安生物群

二、早寒武世早期(织金、清镇)小壳动物群

三、早寒武世遵义牛蹄塘组生物群

四、早寒武世台江生物群

五、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

六、晚奥陶世赫南特贝(毕节、松桃、遵义、道真等)生物群

七、早志留世凤冈维管植物

八、晚三叠世(兴义)贵州龙动物群

九、晚三叠世关岭动物群

十、早侏罗世禄丰(蜥)龙(毕节、息烽、平坝)动物群

盘县鱼龙化石

龙类化石

三叶虫化石

贵州龙化石,在贵州兴义发现,被光明日报誉称为“20世纪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今后世界上各地不论何处发现的同一种属种,均称为贵州龙。”。

本文特别鸣谢贵州旅游在线

贵阳晚报

声明:凡贵阳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dielana.com/hljz/5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