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班端午节特辑湘水悠悠,思绪绵绵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你流浪的诗族诗裔。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余光中《漂给屈原》节选

访

端午

谢盈

窗外风雨琳琅,茫茫的江面泛着层层涟漪,一如案边那卷楚辞,有着自己的风华傲骨。端午将至,重提旧人,心中生出几缕惆怅。

汨罗江畔,杨柳还依依,飘逸的时光不曾捎回任何音信,不能带回意气风发的屈原,徒留下一纸成书,和满地星辉......

屈原才学出众,身为楚国王族,却因此遭受各种嫉妒与陷害。“了却君王天下事”,这大概是他一生的梦想吧。可惜满腔热忱,不及杯水车薪,奸臣的欺诈谎言,令屈原被无情地罢黜,令怀王失去了江山。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敢于抨击昏君,抨击楚国的黑暗政治。

极度痛苦的屈原见衰落的祖国暮气沉沉,亡国就在那千钧一发,怀着悲愤抱石投汨罗江殉国身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屈原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五月初五,百姓们年复一年来到汨罗江畔,将自制的粽子投到江中——那是屈原的祭日。从此后,那便叫作端午节,坊间民市做粽子,赛龙舟,放纸鸢,好不热闹!

犹记得去年端午,夜晚的繁华是最美丽的。霓虹灯火映衬出人们愉悦悠闲的模样,街巷里的花灯直教人应接不暇,却都环绕在各个摊贩前,对谜语苦思冥想,或摇头,或叹息,又剩下那些答对的人们稀稀疏疏,唇角边的笑容惊喜而真挚,眼神中流转出夺目光彩。

孩童们拎着大包小包,嬉嬉笑笑,在巷弄里穿梭自如,手舞足蹈,恰似几只花蝴蝶般翩翩然飘飞于丛间,天真又活泼,灵动又可爱。

屈原的风华一指流沙,却不可磨灭,因为遇见了端午,我们于繁华之际,也不忘缅怀这个伟大诗人。

端午随想

钟易菲

又是一年粽飘香,龙舟上呐喊声中,一道江水流向天际,模糊了天与地的界限,亦模糊了古与今……

屈原

国都已破,远在江南的老臣一袭白衣,立于江头,头顶上是阴云密布的天,足底下是浑浊不堪的水,阴沉的天与浑浊的地之间,是昏庸的帝王,奸诈的权臣,捉摸不透的人心,一抹白影,便宛若浊世间唯一的清明。“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白衣沉没于江心,只余汨罗江上,粽叶飘香,一曲离骚成撬棍绝唱,一袭忠骨却葬于浊流。又一年春深,江两岸杜鹃哀鸣,声声泣血,鸣不回枯死的蕙草与茝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伍子胥

为报父兄之仇的青年奔赴异乡,在纷飞的战火中成为重臣,计谋出尽,终使吴王成为诸侯一霸。只惜忠骨抵不过谗言,昏君一怒之间,一柄宝剑,便定格下一人一生的功勋。颈间白光一闪,一袭忠骨落地。五月初五,尸沉于江中,吴人怜之,为其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九年之后,越军铁蹄踏平吴地,死前悲愤之言应验,龙舟荡起的水波下,又埋葬一具蒙冤而亡的忠骨。吴王覆白绫,羞与其相见,那双悬于东门之上的双眸,又能否再看见?

“必树吴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介子推

十九年风餐露宿,艰难险阻,费尽心思,忠君一世,却葬于火海中,曾割股为君主充饥,又曾在本该荣华富贵时辞官离去。“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厌恶官场的臣子在城门上留下的诗句,便是对人心最深刻的谴责。绵山在那一场烧红天际的大火之后,枯柳下的血书传到文公手中,忠臣与老母却只余下两副枯骨。一双烧焦的柳木屐,一句“悲哉足下”,便成了世人对他最后的悼念。若干年后,文公领群臣登山祭奠,但见枯柳死而复生,枝叶婆娑,拂过柳下素服,斯人再也不在。

“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江上凄冷的粽香,龙舟荡起的水波,寒食悬起的柳条,纪念的又究竟是谁?乱世中,那一颗颗怀有天下家国的臣子心,也许才是天下人千百年来所悼念的吧!

记忆中的端午节

黄雅斐

“节分端午谁自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节日,深邃而又悠久。

犹记得我小时的端午,那时尚且八九岁,每当端午节都会随村里的其他小朋友去王阿姨家里汇合,王阿姨就会拿出许多做粽子、艾粄的材料,我们便争前恐后地哄抢,然后全神贯注地去做自己独一无二的那份。常常一做就是一小时,做完后我们就拎着自己的那份和王阿姨给每家送的那些粽子,一路小跑回家,跑快了怕掉了,跑慢了又心急,想快点给家长看自己做的那份,好得以表扬。

那时端午节一天我至少可以吃六个粽子,但自己做的每次都要放在最后吃,吃之前还要仔细欣赏一番,最后吃下去的那个特别特别甜,一口下去像里面盛满了蜜糖,一下子融化在口中,十分美好。

佩戴香囊,也是我们老家常有的习俗。小时奶奶总会亲手给我们兄弟姐妹做香囊,我们都是按着年龄排队拿属于自己的那个香囊,我总排在第三,那时性子急,总要探出头来看看到哪了。奶奶一边缝香囊一边碎碎念着,那时小,听不懂,且注意力都放在奶奶缝香囊的手上了,只依稀记得是什么保佑平安之类的话语。

等我们几个小孩都拿到了香囊时,都嚷嚷着要挂在身上最显眼的地方,这样就会特别自豪骄傲。因为奶奶缝的香囊总是特别漂亮,所以总有人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都会大声地说,“这是我奶奶给我做的,好看吧!”

接着就是看龙舟比赛,那天下午的码头上都会挤满了人群,一眼望去都望不到头。那一艘艘龙舟不仅仅寄托着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也同样是中华儿女对祖国山河大地慷慨激昂心情的显露。裁判的哨声一响起,龙舟手们就拼命地向前划,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珠滑下脸颊,码头上的人们高声呐喊助威,好一个热热闹闹的场景!夜晚睡觉时都会意犹未尽……

打开窗户望着窗外的星,有一颗格外明亮,那会是屈原吗——一个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也要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一辈子,既诗意又失意,既诗情画意却又很不如意。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说的是他对待君主剖肝沥胆却被怀疑,对待国家忠心耿耿却被诽谤。屈原在这世界上孤独地行走,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而他却把满腔的悲愤失望化作了一首首瑰丽浪漫的诗,把美和芬芳永远地留在了人间,令人们世代怀念。那颗星星闪闪发光,仿佛在与人们对话,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一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饱含着屈原那抗争、殉道与爱国精神。屈原是正直清白坚贞的,他为为历史顶起了一片的蓝天。走在人生的路上,漫游历史的长河,端午民俗只是为我们呈现历史一隅,更多诗意、更多美好或许还在不远处。

记忆中的端午节

何旻桓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轻轻打开粽叶,精妙绝伦的粽子静静地躺着,玛瑙似的绿豆嵌在雪白的糯米中,咬一口,香味从舌尖钻入心底,裹住了整颗心。阳光铺在粽叶上,熠熠生辉,思绪渐渐飘远……

那天,我们一家到奶奶家过端午,经验丰富的奶奶就教我们如何挂香包和包粽子。一开始,我们便毫不费劲地挂好了香包,可简单了!接下来,是包粽子了。材料奶奶已经准备好了,“万事俱备,只欠动手。”外婆详细地给我们讲解,还做了示范,我们就开始动手了。

我跃跃欲试,拿起两片粽叶,半叠在一起,对折,再折成漏斗形,往里边放糯米、绿豆、肉和蛋黄。但是,一装好材料,糯米便像个孩子调皮地漏了出来,我看着它漏掉,心生急切却又无可奈何。我不甘心,一鼓作气,重新拿起了粽叶,放好材料后,再拿起线缠在粽子上,却没绑紧,手一松,糯米又漏了。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我小心翼翼的,一气呵成,做好了一个粽子。但与奶奶和爸妈的粽子相比之下,可谓小巫见大巫——他们的饱满丰盈,十分精致;我的扁扁小小的,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但我却异常满足,因为我终于成功了。

一番辛苦之后,我们品尝到了自己亲手做的粽子。外婆让我给邻居送粽子,并送去祝福。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小孩挂着香包,大人们包着粽子,老人们在说说笑笑,到处都洋溢着欢乐。夕阳的余晖照耀在河面上,宛如万千碎金动荡闪烁。不远处的树木也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微风轻拂,树木沙沙作响,内心顿时感觉无限惬意。突然,我瞥见一个小孩儿在河边,手上捧着一个粽子,嘴里碎碎念,十分严肃地把粽子放进水里。那一瞬间的动作仿佛充满了神圣与庄重,使我肃然起敬。我不禁停住了脚步,看着河水缓缓流过,我似乎看到了一座丰碑,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孤独的背影。屈原看着祖国被侵,写下了绝笔《怀沙》后跳江。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首爱国乐章,更是一颗爱国的心啊!

思绪飘回,看着手中精美绝伦、散发着清香的粽子,我思绪万千:千百年的岁月里,车马走得很快,人也不再依旧,可是,习俗未变,屈原那爱国精神还铭刻在我们心中。端午粽子包裹的不仅仅是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更是蕴含着我们对古代爱国之人的敬爱。

在端午粽香中,我的灵魂接受了一次洗礼,古人的爱国之情将永远铭记我心。

粽情飘香

高诗淇

乡下,土墙边,满头白发的姥姥坐在小板凳上,脚边放着个篮子,篮中是一团团新鲜的棉花,洁白的,像天空中的云;身边的小木桌上放着几个小碗儿,碗中的神秘物质各自散发着独特的芳香;姥姥低着头,向着膝上的针线筐,一双粗糙的大手熟练又灵巧地摆弄着针线和绸布。微风徐徐吹过,吹动了几根银丝,脚下的棉花也蠢蠢欲动。

我急忙从门边跑去,盖上了那盛棉花的篮子,姥姥低着的头向我撇过,笑了,一边摆弄着膝上的五彩缤纷,一边问我:“你怎么过来了?”“来看看你在干啥。”我应道。姥姥又笑道:“还能干啥?这不快端午了吗,给你们几个小娃娃做几个荷包呀!囡囡还想学吗?”我闻声应下,蹦跳着坐到了旁边的板凳上,听姥姥讲:“先这样……对了,然后再从这儿穿针……嗯对,差不多……”在声声教导中,思绪仿佛都飘到了从前——小时候,姥姥也是像现在这样手把手地教我缝荷包的呀——

记得以前,姥姥的院里总是种了好多稀奇古怪的药草。那时,每逢端午节姥姥便会拿个小篮儿,迈着小脚,在园子里采摘草药,再拿回去捣成碎末。再在赶集的时候买些好看的线和布,准备给我们这些孩子包荷包。

我从小跟着姥姥长大。每当姥姥搬出小板凳和小木桌时,我就会去帮忙多搬一个凳子,坐在姥姥身旁。看着那彩色的布在姥姥的手中旋转,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图案,我心中无不感到惊奇,我问姥姥:“这是什么呀?”姥姥点点我的额头道:“这是荷包呀!是端午节要用的。你看这荷包里包着香料,这香味儿能驱邪,姥姥给你和姐姐一人缝一个,保佑你们平平安安!”“既然能保佑平安?我也要学。”姥姥笑道:“好啊!”说着,把针线递给我,“慢点儿,别伤了手。”我笨拙地摆弄着手中的针线,往布中塞着棉花和香料。不一会儿,我便在姥姥面前举起我的“作品”,姥姥看后,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一个劲地说我做的是“丑小鸭”,我却不气馁,在姥姥面前得意起来。

终于盼来了端午,端午那天早上,便挂着姥姥缝制的荷包出去玩。当时最热衷于把荷包抛到天空再接住,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阵清香,记得当时,满天是五颜六色的荷包,我的那个总是最耀眼的。

猛得回过头来,看到姥姥已经包好了一个荷包,我悄悄放下手中的针线,拿起荷包,荷包的形状是一个小小的爱心,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爱。

《孔雀东南飞》中写道“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这香囊,也许是端午的荷包。人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但在我看来,端午荷包里包的不只是对爱国诗人的纪念之情,还有我们的亲人给予我们深深的爱。

端午节里,我也做起了荷包,我也想像姥姥那样,把自己亲手做的荷包在端午佳节送给那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十里粽香

李昱衡

小小米粒,清香粽叶,一层层围裹下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米团。清风习习,将那远方的凉意传递,同时也将那糯香,带向远方。

端午佳节,正值盛夏,高温热浪下,总有人们避暑的影子。电视上,赛龙舟、包粽子比赛都已常态化。老人卷着手中的粽叶,勺着糯米馅儿,电视上绘声绘色地讲着节日各地风情,老人一心一意地做着。时间慢下来,让我感受到岁月静好。

学习之路漫漫,琐事充斥着生活,总感觉少了些滋味。幼时的节日,往往是我们逃避生活的借口。繁忙的生活,令我在生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却寻不到回家的路。节日的介入,总能放轻生活的的节奏。

那时外婆常端坐在凉椅上,手持几片粽叶,圆锥形的粽叶不大不小,正对头,饱满的馅儿往里用劲儿塞。往往一下午能做出几箩筐。

外婆做好了粽子,一个个地打上结,然后把一打粽子串在一起,串在一起的绳结摇动,粽子也摇动,如宝珠般珍美。一筐筐的粽子蒸熟了,外婆却总是不自己先尝一尝。

“拿着,给你大姨送去。”“给你舅娘送一点。”……

她自己不吃却总爱这活,也不知怎地。

外婆总爱倚靠在门沿上,看着我们拿粽子、吃粽子的模样,脸上洋溢着笑容。

“拿粽子啦,大叔,快点,不然没啦。”

童言无忌,人们常不与之计较。或许,童年便是最好的年华了吧。

大家从外婆手上接过粽子,端详。“阿婆手艺不减当年哟!”年年赞美总是这般,外婆却总只是拉起她的皱纹笑笑,不说话。

围坐在大树下,简陋的聚会朴实无华,每次却总能为自己搏得一乐,炎热的日子里万物闷燥,久违的风掠过,衣衫轻抚,驱走了盛夏的浓味儿,却驱不走盛夏的风情。嘈杂的声音是人们欢愉一时。人们一只只手探入箩筐,吃着粽子,夸着手艺。远方的明月绽放光华,老树头上唧唧喳喳,那归巢的鸟儿不知疲倦,欢愉在节日中。

茫茫夜空中,繁星总是光亮,我却从未了解繁星也有晦暗一时。而观星的童趣,随着成长而渐愈泯灭。

大人们忙碌的端午,却是我最清闲的时候……

吃过粽子,端午的快活总在食品上辉映。

学业愈加繁重,琐事的繁多总使纯心蒙尘,端午的清风让你抖落一身的尘埃,少时月白,照亮一方的天地。

湘水悠悠,思绪绵绵

责任编辑:黄玉璇

摄影:黄玉璇陈旻柏

视频:陈旻柏李锦涛

采访:黄雅斐刘嘉懿温瑞婷赵卓淳

李昱衡田鑫媛张冰儿赖镜泽

谢岫彤王得力欧美兰高诗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dielana.com/hlhy/7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