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咱教育人最纯净的心灵家园
又见炊烟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故乡是屈原的秭归,那里是楚国宗祖,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故乡是木心的乌镇,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
我对故乡的印象是与一缕炊烟牵连在一起的。它细细地、袅袅地盘旋在村子上空,最后变成一缕缕,与云霞融合在一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时隔多年,又见炊烟,浓浓的乡味气息扑面而来。那熟悉的烟火味道勾起了我的年少过往,忽近忽远。
我们家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二批移民。年春天,爷爷、二奶奶、爸妈哥姐,叔伯姑姑和父老乡亲一起从淅川县城来到了邓州市刘集乡。从此这里便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没有山,连高一点的土坡都很少见,真可谓“一马平川”。与哥哥姐姐不同,我算是土生土长的邓县人。只是从小我就知道我与邻村的孩子不一样,我们是“移民”。
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长辈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守规矩,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所以当时邻村常有丢东西的事情发生,我们村是没有的。
在衣食不足的年代,不管哪家炸了油条蒸了馍或是杀了鸡吃了肉都会分给邻居。长辈们告诉我们这是分享。于是,我常常会捧着小碗一家一家送好吃的,特别是送给长辈和孩子,也常常可以吃遍全村的美味。二奶奶烙的饼很脆、五奶奶家的桃子总是有很多毛毛、三爷爷家的糊汤面配上酸萝卜苗贼好吃、石姑父自己磨的豆腐很有筋骨……后来与哥哥姐姐聚餐,总是会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白面馒头,怀念过年时妈妈做的猪肉炖粉条。
每当写完作业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背上大背篓去割猪草或是沿着水渠边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牛放羊。帮大人分担农活,收花生、摘绿豆、掰棒子、割麦、逮虫、薅草样样精通,没人喊累,没人叫苦。“人勤地不懒”的道理大人们似乎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孩子。当然我们也会在放牛的时候捉鱼钓虾,还在地上挖个洞熬鱼汤喝。
记得最清楚的还是学校每次开考试分析会,站在领奖台上最多的都是我们村的孩子。校长摸着我的脑袋说:“这孩子怕不是长了两个脑袋吧!”邻村的孩子常常嫉妒我们聪明,其实哪里是什么聪明,不过是父母告诉我们要“本分做人,努力做事”罢了。
我们家是个四合院式的小院落。院子西南角有一棵柿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桃树下面是一台手压井。院子中间是一个大花园:月季、鸡冠花、蝴蝶兰、粉豆花、菊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我们的最爱。父亲用灵巧的双手在四周扎上篱笆,防止鸡鸭破坏又美观大方。厨房前面有一个葡萄架,下面摆着石桌石凳,既是餐桌又是写字桌。我的许多作业,还有和小伙伴的游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家门前有两颗大白杨,打记事起就有一抱粗了,枝繁叶茂,像一把大绿伞遮在人家屋顶上。夏天的夜晚,穿堂风从“楼门”前吹过,在院子里放上一张竹编折叠床,听着树叶哗啦哗啦的响声,还有收音机里每日连播的《隋唐演义》,惬意中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长大后常常出现在梦中的是离家五百米处的小桥。准确的说是一座石桥,简陋得连栏杆也没有,只是在两岸中间放上一个圆拱形的石筒子再在桥两端垒起几十公分高的石墩便大功告成了。桥下是一条望不到边际的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不深,但四季长流。
每天下午放学,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坐在这里看日落。特别是夏天的傍晚,红红的太阳一点一点从天际消失,然后是绚烂的晚霞,映红着半边天,煞是壮观。“看,我看到了一匹马!”“我看到了一只鹰!”“不,那分明是条小狗!”……霞光不断变幻着形状,我们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有时候,长辈走过来,望了望西边的天空,然后说:“又是‘乌云接’,明天大概会下雨。”或者会说:“散开了,乌云没接着太阳,明天保准是晴天。”这里仿佛是个气象站,人们总会根据落日的光彩来判断明日的天气,从而合理安排农事。
夏天的时候,这里最热闹了。桥两侧的斜坡是用水泥糊的,既干净又能当搓衣板用,自然成了妈妈婶婶们洗衣服的理想去处。她们拉着家常,搓着衣裳,高亢的笑声惊飞水中的鸭群,呼的一下躲得老远。记忆中总有那高高抡起的棒槌还有那带有节奏的“梆梆”声。我认为那是农舍间最美的天籁,在静谧的天空下久久回响。
炎热的中午,调皮的小伙伴总是用假寐骗过大人的眼睛,偷偷溜出家门,钻进小河不愿出来。只可惜儿时的我,太乖、太羞涩,连最基本的狗刨都不敢尝试,到现在还是旱鸭子一个。
记得有一年夏天,下了很大的雨,一下子把小桥给淹没了。可人们还是凭着经验、凭着感觉,骑着自行车飞速过桥,水花溅起老高。小伙伴们迷上了这种冒险游戏,一会骑过来一会骑过去。我胆子太小,吓得连眼睛都不敢睁,只从指缝间偷偷观望。
“乖乖女,骑过来呀!”“胆小鬼,快过来呀!”真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呀!
谁知说着说着一个小孩连人带车掉进了河里,赶紧叫来大人把他捞上来,还好河水很浅,只是虚惊一场。
记得我上初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都上去作自我介绍。我不知怎地说到了我的家乡,还有家乡的小桥:捉鱼、钓虾、看晚霞……我不记得到底说了些什么,只记得讲着讲着好些同学都哭了,大概是我的演讲勾起了同学们的念家情绪了吧!
因为父母的勤劳能干,我们家算是村中的“小康户”。第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当时也算是稀罕物。爸爸扭好天线,邻居排排坐在院子里,等着《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的播出。有时我们会结伴去邻村看电影,可我实在不记得都看了些什么,只记得看电影时坐着的砖块硌得屁股生疼,每次都中途睡着要大人给背回来,下次又嚷嚷着要去看。
印象中从村子到大路(省道)边有一段土路,一下雨都是泥浆,出行很不方便,若能修一条水泥路是做梦都想的。从村镇到县城往往早上四点多就到路边等着,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一趟的大客车什么时候会经过,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了。天气很冷的冬天,就会拢一堆火边烤火边等车。儿时眼里强壮有力的母亲也会步行一二十里去构林镇搭车。
那时候听到大客车经过村落时的喇叭声,总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未意识到这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永远也回不去的幸福时光。那些没有手机、不打电话、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