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与兰结缘,要追溯到少年时代。记得上小学高年级的一年春天,大哥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丛惠兰,以礼物送给我这个爱养花草的弟弟。这是我这个生在一马平川的皖北大平原上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兰花。纤细飘逸的叶子及水晶质感的肉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我小心翼翼地用家乡的褐粘土把它种在一口漏水的铁锅里——架在我家庭院中央最瞩目的一口圆缸上。
当年春天,兰丛发了一个新芽,我天天盼着它长大。可是梅雨季节到来的时候,新芽腐烂了!老草依旧带着我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第二年春天,兰丛又发了一个新芽,我怀着异常欣喜的心情期盼着它茁壮成长。可是梅雨季节到来的时候,新芽又倒掉了!接着老草又挣扎着活了些日子,也走了!我很伤心,很困惑,为什么院子里太阳花、万寿菊、十样锦等花草都能生生不息,而这丛兰却养不好。以后的日子里,我都在有意无意间寻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先是离开家乡到市里读中学,这几年持续体弱多病,记得抱病参加高考,考医院;再就是到首都读大学,进大学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锻炼好身体,通过苦练健身智能功逐渐赢得健康;再下去就是毕业后奔波于大江南北求职,由于父亲早年在南京军区服兵役的缘故,我最终选择来宁工作,先是供职于一家商业企业,后通过公考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几多求索,几番抗争。这期间,我养各种花草的兴趣依旧。印象中,学校宿舍的窗台上仙人掌、太阳花等常年生机盎然。但是,如何养好兰花一直是个谜。
我养的第二丛兰是年的春天,一位离休老教师——李朝本师傅送给我的。当时我从事城市管理工作,一次例行拆违公务活动,我结识了李师傅,那年他八十四岁,还在帮小朋友辅导外语!他家的庭院里养了各种花草,草本的、木本的一应俱全,他家的院墙根边种了一片蕙兰郁郁葱葱!
我和老人投缘,结成了忘年交。我向老人请教,老人说:“小杨,养花是个很好的爱好,不过我总结了一下自己一辈子的养花经验,我这人喜欢闻花香,不管是草本还是木本只要是花香我都养,兴趣太广太杂,一辈也没养个名堂出来!你应吸取我的教训,最好专一个方向,几十年持续养下去,这样容易出成绩。”他的这番肺腑之言给了我启发,我道出了心声:这些年我虽然养了不少花草,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养不活兰花——少年时代那丛飘逝的兰花在我情愫中积淀很深很厚!李师傅听罢,接过话题说:“对,兰花确实不易养好,养兰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这儿有一本书,书中有些章节是教人如何养兰的,你拿回去好好看看。”
临走,他还从院墙边的地里挖了一丛蕙兰送给我。接下来的日子,通过研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兰的生长习性:兰根是肉质根,需要呼吸。少年时用家乡粘土养兰,梅雨季节容易积水,兰的肉质根长时间浸泡在湿粘土里,无法顺畅呼吸,就渐渐失去生机——要用疏松透气的材料才能养好兰。从此,我一步步迈进了艺兰的殿堂。
不仅如此,李师傅还告诉我,说是南京清凉山公园有好多兰花,每年还举办兰展,你有空可以去那参观学习学习。年的春天,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则清凉山公园即将举办海峡两岸春季兰花展的消息。我生怕事多忘了就把它写在台历上!兰展如期开幕,我也趁周末欣然赴会。只记得那时清凉山公园人头攒动,兰商的地摊一条长龙排列,各种下山兰、品种兰目不暇接。我第一次嗅到了山兰的气息!
现场,顺着一则艺兰知识座谈会的告示,拾级而上扫叶楼,扫叶楼上展出了很多精品兰花。兰香阵阵,沁人心脾。精品兰展厅的尽头,一间小屋,一张椭圆桌,桌边坐满了上了岁数的人,都在热烈地讨论兰花。我悄悄地找个角落坐下来倾听,这是市兰花协会的资深兰友们在开会讨论。大家的话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养好兰——如何浇水,如何配用植料,如何辨别品种等等;二是兰协的发展方向,我听出有两派声音,一派认为兰协应该以赏玩怡情为主,一派认为兰协应该理顺、拓展兰市场,让艺兰者有经济效益。我认真听着、记着,这屋里团聚着市兰界的大姥和精英,他们的话题在引导市广大爱兰者的活动方向。接下来的数年,市场派和兴趣派之争一直困惑着并推动着市兰协的发展。就是这次旁听,我有幸见到了市兰协的泰斗级兰友唐文举,尽管我没有机会和他聊上一名话。
和唐文举会长的深入交往,缘于年秋季。那年秋天,唐公举办了个人秋季兰花展。我当时弄了部摄像机,参观时做了不少录影资料。我扛着摄像机像个记者,引起了唐公的注意。午饭时,又在附近餐馆不期而遇,便打开了话匣子。随后应唐公之邀,我帮他把这次兰事活动制作成了一张专题光盘,送给他。从此,我一有空便去唐公家的兰园观摩学习。认识了不少传统铭品,如春兰的宋梅、大富贵、蝴蝶龙、端秀荷、汪字,蕙兰的老染字、金岙素、大一品、老极品,建兰的凤尾素、大叶白、金丝马尾、龙岩素,寒兰的青寒兰、紫寒兰、素寒兰,还有墨兰,热带兰等等。唐公的兰园犹如一扇通往艺兰殿堂的窗口,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不仅如此,唐公还给我借阅兰界泰斗级学者吴应祥的《中国兰花》等书刊,使我对艺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在后来的兰事活动中,由唐公的引荐,我认识了市兰界的一批资深兰友,如李建民、杨建华、金宏、杨天麟、刘岱、陈德等。年,我加入了市兰协。秋,在资深兰友的提携下,我被推举为市兰协副秘书长,从而更加密切的参与市兰协的诸多兰事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眼界。我每年节衣缩食,引进几个兰花铭品,阳台上的品种逐渐丰富起来。由于空间局限,几平方的阳台,摆满了,我就把兴趣指向兰书的收藏上。十多年下来,收藏了古今中外兰书百余册。研读兰书,使我畅游在博大精深的兰文化海洋里。我思维的触角逐渐深入到兰文化的沃土,得到千年兰文化智慧之光的普照与滋养。
兰为什么吸引我,答案有三:一是兰全草散发的气息让人安静。在这纷繁复杂,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剧的现代化背景下,养几盆兰在居室,能有效改善家居环境的气场,使人心静,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真的,已过不惑之年,尤其是近二十年工作、生活的风风雨雨,顺逆境交织,艺兰始终是我身心健康正能量的源泉。每当身心疲惫地回到家中,朝阳台上一坐,看看这盆,瞅瞅那盆,三五分钟,心就平静下来——诸多烦恼、困惑及压力如游丝般飘走散去,重获一颗平常平凡的最贴近生命原本的心境。
其次,兰事活动能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人际活动的圈子。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爱兰人有爱兰人的特质。大家都被兰的神韵气息所吸引,共同的兴趣指向,把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或松散或紧密地团聚起来,形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圈子。这个圈子里有志趣相投的和谐愉快,也有不同见地的争论与纷扰。我是以赏玩怡情为主的兴趣派的一员,也认同市场派理顺、拓展兰市场的经济理念。兰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市场价值存在的客观性。以人养兰,以兰养兰,以兰养人,这是兰友们兰事活动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不是泾渭分明,而呈彼此边界交搭,水乳相融。
再次,是艺兰能使人增强生命感、使命感。和其他花草相比,国兰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植物,一盆兰往往要养多年,方能见花闻香,这就要求养兰者必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我养的最长的几盆兰,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不管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不变的似乎只有那几盆兰——每次遇到不管多大的变故、挫折与欣喜,只要看到那几盆心爱的兰花,一切似乎终归平静与平常。为了提升技艺,研读古今中外的兰著,渐渐地我有所顿悟——兰花是一个时间的符号,是一个空间的符号——古往今来,多少爱兰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段段的故事。抚今追夕,艺兰的确让生命长河中多一份平和的睿智,帮助我们感知生命旅途中的原点与坐标,增强生命感、使命感。多少文人墨客,莫不是因此而钟情于兰?这些年,亲手养植的兰花,送了不少给亲朋好友,他们就像友善的使者,架起我们彼此之间情谊的桥梁。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