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啥药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40224/4342832.html谒蝴蝶泉叶玉生(资料图片)
滇西大理游,蝴蝶泉应是选项之一。这泉我早有所闻。电影《五朵金花》驰名中外,其中插曲脍炙人口: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影片的爱情喜剧故事为当时的青年男女津津乐道,后囿于时势,人们一度在大庭广众中噤声。也有情不自禁的,我的一帮大理战友就时常背着连队的其他人哼唱《蝴蝶泉边》。
蝴蝶泉位于大理苍山第一峰云弄峰神摩山下,南距大理古城27公里。泉水面积50多平方米,为方形池沼,清澈见底,明如镜鉴。崖边一棵古树,被当地人称为合欢树(又称蝴蝶树),横生如桥,卧于泉上,浓荫似盖。其花气息芬芳,每年春夏之交,总引来大批蝴蝶。兼之美丽的“金花”泉边梳妆等候俊男“阿鹏”的电影镜头,烘云托月,使得蝴蝶泉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更蜚声遐迩。慕其名,欲睹为快。我从大理港坐游船到洱海桃源码头。下船打探路径,当地人说,十多里的路程,坐车至多5元。我却想到了徐霞客,这位地理学家从江苏到大理,一路跋涉,来到神摩山下,感觉“之异”,写就《蝴蝶泉》。古人勇气可嘉!短短里程,何不仿之?于是择路,徒步而往。徐霞客叙述: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我不知道是否叠加了那位旅行探险家的足印。徐霞客“闻之已久”,捷足先登。后生来迟,不多时,“蝴蝶泉”三个红色大字出现在前方路口,其镌刻在一座大石头上,为郭沫若题。在此伫足片刻,举首眺望,雾蒙之中便是苍山云弄峰下的神摩山了。续行百余米,有五个白族姑娘在路边举牌:蝴蝶泉欢迎您!再向前,就到了蝴蝶泉大门处。门上有联,右联为:金花群中找金花花花竞秀明秋水;左联是:蝴蝶泉边观蝴蝶蝶蝶相亲舞春风。入门折右,过了牌坊,沿着一条石径直去,两旁翠竹掩映,丝丝风来,煞是提神。行约数十米,耳里隐隐听到淙淙之声,趋近一看,一股清流奔泻而下。溯之上行,不多会,便抵山麓。吁吁之间,“之异”蝴蝶泉便远趋近、表及里拉进了我的眼幕里。先人这样描写: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泉的四周砌有大理石栏杆,每格装饰蝴蝶,横卧其上的合欢树,伸手可触。倚栏俯视,那泉如镜,比镜更明亮、更清澈!人在泉中,与鱼亲密,那鱼纹丝不动,仿佛在聆听人类,与你絮语。据当地人说,合欢树开花在春夏之交,怒放之际,“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蝴蝶酷似,蝴蝶泉之名由此而来。花香引蝶,无数蝴蝶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从树上垂及泉面,景象独特,蔚为壮观。清代诗人沙琛在“上关蝴蝶泉”诗中赞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湉;不到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我踯躅泉边,观之琢之,其景“之异”有三:泉水从岩缝沙层中浸透出来,无比清冽,一出地表即汇聚成潭,不受任何污染;斯地蝴蝶种类繁多,阳春三五月间,蝴蝶大的如巴掌,小的如蜜蜂,五彩缤纷地悬于泉边合欢树上,被当地白族群众誉为“蝴蝶会”;最“异”还数临崖那棵合欢树,每逢花开时节,白昼花瓣张如只只蝴蝶,夜晚闭合释放扑鼻清香。“静止的蝴蝶”与“会飞的花朵”共舞,让人一时难辨哪是蝴蝶,哪是花朵,悦目之至。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不闻花儿香,不见蝴蝶舞。踅出,到下端龙头处掬两口泉水,洗濯心尘。然后顺着小溪下行。泉水淙淙,注入一沼,水域广若数亩,阳光下光亮刺目;水极清,有碧鲤欢娱其中。我迟延静观许久。再回头,苍山巍峨,云烟飘移。于是我在心中默念:再来吧。守岁迎新蓝善文
(资料图片)“岁月更新人不老,江山依旧景长春。”随着春节的临近,漂泊在外的人纷纷乘车回乡,年货市场红红火火,媒体对辞旧迎新大力宣传,节日的气氛已经弥漫在城里乡间。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我们在村里过除夕也别有风味,其乐融融,至今还记忆犹新。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意即除夕要升旺火,元宵要点明灯,这样才吉祥如意,前程似锦,兴旺发达,寄托着村里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酒足饭饱后,要马上升火,火旺了家里才温暖,来年才兴盛。那时候,家里准备有大木蔸,山坡上挖来的木蔸坚韧耐烧,火又旺,一两个木蔸就能烧到深夜。我们都围着火坑一边烤火,一边聊天,说着一年中村里的各种趣事,家长里短。或听老人讲古,比如董永尽孝、狼外婆、王三打鸟等,小孩子们都听得入迷。打牌也是重要的娱乐内容,还美其名曰“学习文件”,主要是打上游,或者打千分。输了就钻桌下,或者喝酒。
当然,做小吃是少不了的。母亲把平时积攒下来的南瓜子从大竹筒里倒出来,放在锅里炒,炒香了倒到簸箕里,娱乐活动便暂时停下来,因为南瓜子的香味很诱人。吃完南瓜子,老人们又开始架锅炒花生,接着熬黄糖。把黄糖放水里熬成糊,再把炒好的花生放进去搅拌,均匀后晾干、压平,再切成小块,花生糖就做好了。有时候,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做芝麻糖。这些小吃又脆又甜又香,除了夜里吃以外,还要留到大年初一分给来家里拜年的小孩子。贫穷年代没有钱买饼干、糖果,只能自己制作。小孩子们成群结队一户一户地大声喊:“恭喜发财!”老人们立即分发花生糖、芝麻糖,小孩子高兴地边吃边往下一户去。走完村里十几户人家,孩子们的口袋也装满了糖饼。
春节里,男人们总少不了喝酒。记得有一年除夕之夜,我们聚在一起,先是分边猜码,一会儿又有隔壁村的青年加入,队伍越来越大,码声响亮,高手过招,非常精彩。因为凌晨还要烧爆竹迎新,不能喝醉,一会儿,大家又改换讲故事讲笑话比赛,一时间笑声连连。又过了一阵,有人提议唱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不会的就喝酒。大家便亮出歌喉唱《沙家浜》《林海雪原》《红灯记》《洪湖水浪打浪》《映山红》,等等,开始一首接着一首,无人喝酒,第二、三轮后,就有人招架不住了。当时我还在上高中,学到一些短小的歌曲,比如生日快乐歌之类,歌词简单扼要,重复唱一下就结束,他们都说我投机取巧赚了便宜,但又无可奈何……
正玩得高兴时,不知谁叫道:“鸡叫了!”那个年代没有电视,钟表也很少,村里人都以深夜鸡叫第一声判断新年的到来。于是大家纷纷跑回家烧爆竹,村里顿时传来阵阵爆竹声,在欢乐中进入新的一年。
如今物质极为丰富,各种年货琳琅满目,大年三十又有央视春晚,节目丰富多彩。以前过年虽然少有红包,也没有电视看,但守岁同伴们聚在一起开心娱乐,年味更浓,多年后我们仍然回味无穷……家的味道伊曼菲(资料图片)
记忆深处,小年夜的空气以冷冽居多,阳光却是温暖的,那温暖一直延伸到老屋瓦楞上空的袅袅炊烟。可小年夜的味道,不是空气也不是阳光,而是母亲收拾干净整洁的屋子,是母亲刷洗得一尘不染的土灶台,是纯白圆滑的汤圆,是浅黄柔韧的淀粉,还有村口沟渠码头男女老少宰鸡、剖鱼、洗菜的场景。安暖祥和又意味深长,牵动着我这颗漂泊在外的心。
记忆中,母亲在平常日子里,总有干不完的农活,打扫屋子的事全由我们姐弟完成。小年夜这天,母亲都会早起,将泥墙土瓦屋子的泥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姐弟总会忍不住在地上打个滚儿。厨房灶台的每一处,母亲都会亲手洗,边洗边喋喋不休地说小年夜是灶王的生日,每家灶台都是有灶王的。小年夜这天家家都要祭祖,也要祭奠灶王,祈盼来年好运。
我从不考究其中真伪,只当是母亲的愿望。
收拾好屋子后,母亲找来扁担,挑起小年夜前晚浸泡糯米和粘米的两个木桶,叫上我,去四爷家磨米浆。
四爷是小学校长,他家的石磨据说是祖传的。小年夜这天,四爷家的石磨非常忙碌,前来磨米浆的乡亲都是免费的。每户人家都要磨上五斤十斤不等,前来磨浆的左邻右舍,整天轮磨也未必能轮上,图的是小年夜的热热闹闹罢了。
石磨色泽偏灰色,磨身看上去如一尊石佛,几许憨厚笨重,成人推磨需要借助自制的磨手,才可转动。儿时的我不及石磨高,随母亲磨粉,踮起脚尖也看不到磨心,只有旁观的份。好在邻里乡亲热情互助。四爷有个婶婶,我们管她叫五奶。五奶其实长得清秀玲珑,因排辈分得了五奶称呼。五奶每年都会自觉担任推磨助手,拿起舀水用的长瓢,将浸泡过的米及水分成小瓢后,小心往磨心里送;母亲及邻里则借助长长的木制磨柄将磨盖逆时针一圈圈磨来磨去,乳白的米汁顺着石磨边缘流到磨沟里,汇聚成米汁流流到湿漉漉的白色布袋里。
母亲将磨好的糯米浆挑回家,再将水滤干,次日才成为汤圆粉。小年夜饭过后,母亲则将粘米磨成的浆放进大锅里,加入事先备用的石灰水,用大火烹煮,边煮边搅动,待煮熟透的米浆成糊状、浅黄,才将它们分盆装好。待冷却后,正宗的农家淀粉就制成了。
清贫的日子里,小年夜母亲制成的汤圆和淀粉既丰富了亲人团聚的美食,更蕴含了年的味道。
宰鸡剖鱼洗菜,多由父亲和弟弟在午间进行。每年我与母亲磨米浆回家途经沟渠码头,总能看到村民们宰鸡剖鱼的热闹情景,蹲在水岸的人们有说有笑,欢乐、祥和,他们比比鸡的肥瘦、鱼的大小、蔬菜的嫩绿……对于终年忙碌的村民而言,这应该是最幸福的闲聊吧。
回到家中,母亲便张罗着做小年夜饭,我和父亲打下手。通常下午四点钟前祭祖完毕,堂屋一地清香,我会闻到爆竹的余香。此时灶台香烛青烟缭绕,桌面摆着清蒸鸡、酸菜鱼、炖猪脚、水氽丝粉等。父亲则一脸得意地吆喝着开饭。
回想儿时,汤圆、淀粉,宰鸡、剖鱼、祭祖、祭灶王,全家老少围桌吃着香喷喷小年夜饭,边吃边聊……心中不免怀念。
如今老屋已不复存在,母亲腰杆已不再挺拔,我依然只会熬粥。小年夜之日,我如梦初醒,执笔重温隐藏在记忆深处小年夜那浓浓的味道。
儿时的小年夜是物质的,却也是精神的,它让我体会到了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氛围。母亲识字不多,却传承了我国寻常百姓家的习俗文化,将亲情的味道融进了小年夜中,那是家的味道啊!
来源:来宾日报
微观来宾--来宾日报社主办
编委:徐哲艳主任:陆娜编辑:兰秋妮
微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