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托”富梦
——独山春禄农业有限公司助民富见闻
“大家注意批次号,别装错了。”近日,走进位于经开区的独山春禄农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们正忙碌将分级包装好的海花草装车。公司负责人潘文春告诉记者,这车货将出口日本,今年公司已出口13批共70吨海花草,出口金额余万元人民币。
“
海花草又名水苔,适生于高海拔地区。目前,靠着“它”,独山影山镇紫林山村村民正向着致富大道阔步前行,而潘文春就出生在这个海花草生长环境极佳的小山村。
▲工人正将收购来海花草分级
“从我父亲开始,就一直从事海花草收购工作,有着一定的客源。”正因为这样,在外漂泊多年并尝尽打工苦头的的潘文春,于年开始子承父业。
这一干就是近10年。从最初的零星收购到成立公司,再到获得自营出口权,潘文春始终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不仅自己致富,还将紫林山村户农户发展为合作社社员,其中含贫困户户人,与他的公司同成长、共致富。
▲包装
“紫林山村的村民淳朴、善良,没有他们公司也发展不到今天。”潘文春始终以高出市场价格的收购作为对当地村民最好的回报。“现在市场价为每斤7至8元,只要是我们社员,除按市场价收购外,年底还按每斤2元的标准进行分红,去年就分了多万。”
▼小包装海花草
今年43岁的村民吴光美就是受益者之一。因为女儿上大学一年费用2万左右,导致其家庭致贫。知道原因的潘文春主动对接,鼓励其种植海花草并加入合作社。去年,他家种植了2亩海花草,不仅年收入1.3万元,还获得了多元的分红。
“潘文春人很不错,收购从不拖欠,都是真金白银拿到我们手中。今年我还承包土地,共种植了4亩海花草,销售不担心,管理好就行。”吴光美说。
▼出口产品
采访中,记者走进该公司余平方米的厂房内,10余名工人正分工有序将收购来的海花草筛选、分级、包装……不一会功夫,仓库处,堆放着各色编织带包装好的海花草。
潘文春告诉记者,在海花草加工过程中,公司根据其质量,分别用红、白、黄等颜色编织带来进行特级和一、二、三等级区分,红色表示特级,销售价格为美元每吨,出品日本、印度、沙特等国家。
“海花草属天然植物,高山生长,人工采集,是种植蝴蝶兰和各种兰花最理想的天然植料,也是出口包装及各种花卉根系的必需材料,具有保温、保湿等作用。”潘文春说,根据市场需求,公司还拓展了业务,加工75克、克、克的小包装,主要适用于家庭。
▲进村收购海花草
介绍过程中,潘文春从办公桌内搬出厚厚一叠快递单,“看,我们不仅线下销售,还通过阿里巴巴平台进行线上交易,一年订单就达余份,销售金额多万人民币。”
▼年底分红乐呵呵
现在潘文春的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已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产品研发、种植、检测、加工、配送、批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开发管理企业,先后获评“黔南州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黔南州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独山县星级企业”等,并成功注册《春禄》冠名商标。年,该公司共销售海花草近吨,销售金额0万人民币,其中出口余吨,销售额占总收入50%以上,带动余户农户致富。
▲获得的荣誉
“据我调查所知,独山目前共种植海花草约1万亩,年产量吨。以公司目前发展,年收购量约吨,产品已是供不应求,只能到周边县市或外省收购。如若全县海拔0米以上山区都种植海花草,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还能壮大该产业。”对于公司发展及对贫困户的带动,潘文春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是加快对海花草产品深加工开发,如水苔尿不湿、卫生巾等,同时继续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结合脱贫攻坚,建立精准扶贫水苔种植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农户(精准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贫困户可以土地入股,并以扶贫资金为股金,可同时获得销售、分红和务工收入。
▼春禄公司厂房
潘文春还希望,独山能将大大小小的海花草种植企业、农户、家庭农场集中起来,组建股份制公司,形成集团发展,最终实现公司规划上市。这样更有利于把海花草推向全世界,将其真正发展成为百姓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