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形成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
年1月31日,在与爱克曼的对谈中,德国人歌德最早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我相信,一种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所有的民族都对此表示欢迎,并且都迈出令人高兴的步子。在这里德国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它将在这伟大的聚会中扮演美好的角色。”当时,德国公国林立,余个公国间壁垒重重,更鲜有对外交流。
时隔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德国汉学已逾百年,德国也在百年间发展成为欧洲汉学的重镇,一代代汉学家们沿袭歌德的传统,不断为中国文学、文化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同时丰富着自身语言文化和世界文学的维度。
在这场“伟大的聚会”中,德国的确扮演了“美好的角色”。而德国汉学家顾彬,正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沃尔夫冈·库宾(WolfgangKubin)中文名顾彬,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等。
研究古代典籍,译介中国诗歌,组织编写中国文学史,用中文向中国读者介绍欧洲文学,现年72岁的顾彬不曾有一刻停止思考:语言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中文才是好的中文?判断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理解和误解的本质是什么?两者的分野何在?
在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反思过程中,他逐渐理清了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其间蕴含的时间意义:语言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并非思想的工具或载体,而是思想本身,它不止于今天,还记录了昨天、透露着未来,语言需要记忆,仅仅言说今天的语言是缺少张力和索然无味的。
中文亦然。它并非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它与历史记忆相连,涤荡在苍茫的时间之流;也曾见证时代的起伏跌宕,一路行至眼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它跨越地区与国家,偶尔驻足于另外一种文化或民族,在现实世界的建造之外开辟一片思想疆土。
今日,明天,它会如何?又将向何处去呢?
撰文
新京报记者张畅
顾彬今年72岁了,他的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他却每天骑自行车在京城的马路与胡同间穿行,每周到绿茵场上踢足球,周末背上背包,一个人到京郊爬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幢砖红色的教学楼里,满头银发的顾彬把日子过得极为缓慢。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每个学期开一到两门课,其余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和思考”;偶尔用汉语写诗,和同事学者、诗人朋友交谈,聊的大多和中国文学、文化有关;养一盆学生送来的蝴蝶兰,成瓶喝白酒;傍晚就站在办公室窗前,远眺夕阳下镶了一层金边的西山剪影,“它早上跟我打个招呼,晚上请我看日落”。说话也缓。然而在宁静的校园之外,顾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声屡屡搅动文坛和学界,曾引发一众学者和作家的“讨伐”和“抨击”。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的《德国汉学教授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一文,经由媒体有失偏颇的报道和网络传播,将顾彬推至舆论批评之巅。之后诸如“中国译者的问题在于母语不够好”、“中国作家胆子小”、“中国当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等言论,让顾彬以类似“闹剧”的方式闯入大众视野。而在国内学界和文坛的纷杂之声背后,那个终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的汉学家顾彬;组织编写十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批评家顾彬;翻译过百余部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并译介到德国的翻译家顾彬;出版过数部诗集、热衷于诗歌创作和评鉴的诗人顾彬,诸多身份与努力大都不为人所知,甚或被无视。大约是被误解太多,如今顾彬会在讲话时突然停下来,一字一顿强调:“可能,我说的是可能。”“这个还需要研究。”反复确认,“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为找到更确切的词句,他双目紧闭,低头陷入沉思,眉头间的皱纹蹙叠起来,流露出忧愁痛苦的神色。只有在谈及诗人杜甫时,他才大笑起来,抓起桌上的白酒,灌了几口:“奇怪吧?四十年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的眼泪。”
顾彬夫妇(中)与到场学者和文化名人在北外图书馆外合影留念。
从神学转向汉学
“我想去寻找真正的屋顶”
年12月17日,在德国北部威悉河支流阿勒尔河畔的小城策勒,沃尔夫冈·库宾(WolfgangKubin)出生。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三个月。战争在顾彬家附近的森林中遗落下大量炸弹、枪支、子弹、军用炮,儿时的顾彬就在这些武器中间奔跑、玩耍。上世纪50年代,德国流行一句口号:孩子应该跟克虏伯(Krupp,为德国军队制造大炮、装甲车、坦克、潜艇和各种轻武器的工厂)的钢铁一样硬。在这种教育之下成长的顾彬,一直学不会流眼泪。近几年,周围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去世,他会难过,可仍没有眼泪。他也因此一度不喜欢杜甫,因为“男人应该和李白一样,是不能哭的”。顾彬的父亲参加过二战,负责在飞机上拍摄地面照片。在小说《半场爱》中,顾彬写下他童年的一段经历:在家中的阁楼里,他发现了一个主人不明的日记本,其中记录了主人去往中国的故事。这是顾彬与中国的初次相识。二战前后,“德国集体罪责”的思潮开始在英美两国悄然兴起。为推动德国民众反思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美国军方推出“反亲善政策”,其内核是“集体罪责”的观念:全体德国人都须为纳粹罪行承担责任。“美国人给我们带来的再教育给我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德国的历史变成我们个人的历史,虽然我生于战后,他们还是说是我们杀的犹太人,我们有责任,到现在还是这样。”顾彬因而深知所谓“时代精神”的“可怕”,但回顾自己的治学之路,仍发现自己“还是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比如上世纪中叶风靡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年,从德国高级文科中学毕业后,顾彬进入明斯特大学主修基督教神学。那一年,在遥远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为了解这场“革命”,顾彬“第一次有规律性地看报纸”,在神学院读到的每份报纸都让他“变得更忧心”。他也渐渐发现,在神学里不仅“找不到‘人’”,而且“不能像它许诺的那样解答生命的问题”。一天,顾彬无意间读到庞德翻译的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他怔怔出神,陷入哲学性的思考:“船不见了,它还在吗?我们看不见的,还在吗?孟浩然走了以后,我们以为他还在,又如何证明呢?”
《中国往事》作者:顾彬
版本:中译出版社年4月
这本散文选集收录了顾彬有关中国的叙述:既有对自己汉学之路的回顾,也有对被其视为第二故乡的北京城的感慨,以及对诗与酒的钟爱。
不甘受时代精神的裹挟,却又难以抗拒时代精神的影响,顾彬于是一头扎进书本:“我们从书本里来,相信的是古书,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时代精神。直到今天,我也不相信。”从那一刻起,他每日穿梭于明斯特普林齐帕尔广场,穿过一个箱包店,爬上陡峭的窄木梯,去汉学系上课,跟随德国汉学家司徒汉学习古代汉语。汉学和仅存于古书里的渺远国度,为顾彬彷徨的青年时代掘开一道出口,阳光和风进来了。在明斯特,顾彬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当时,这部古代典籍因“封建反动”在中国受到批判。而在顾彬看来,孟子关于牛山的一问在语言上无疑是美的。这个无从解答的困惑让他“变得沉默”。年夏,顾彬离开明斯特,前往维也纳学习中文,一年后转入波鸿鲁尔大学主攻汉学,师从德国汉学家霍福民(AlfredHoffmann)。古典汉学的训练使得他脑海里的中国逐渐成型——“一个古老、永恒、遥远的中国”。课堂上描述的北方之都——颐和园、颐和园的拨弦古钢琴、曲线的屋檐,使他决意前往中国,“寻找真正的屋顶,树叶丛生的曲线屋顶”,那是他一生“向往的一种典范”。
中国往事
“一个人沉湎于大家不想知道的过去”
年,利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提供的机会,顾彬终于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现代汉语。深秋,他来到老师霍福民口中的颐和园,绕着昆明湖走过凤凰墩,经由绣漪桥,去到西堤的柳桥和镜桥看鸟。那时的颐和园安静寂寞,远没有今天熙攘的游客。顾彬坐在河岸边,喝着三毛钱一瓶的五星啤酒,“看日落,留在那里,享受黑暗”,第一次感觉“找到了自己”。“七八十年代的北京是自行车的天堂。汽车不多,路好走。人很慢,山很慢,太阳很慢。什么都慢。不光慢,也不太亮,因为电不够用。年,七点钟之后的北京是黑色的。”顾彬最后一次在昆明湖看完日落,踩着脚踏车回去,他确信自己“不会再来了”:“西山的最后一缕光,讲的是另一种语言——一种徒劳的语言:我走,你来,我们没有时间了。”三十余年后,已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退休的顾彬,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虽然西山就在他的窗外静卧,当年它向他讲述的语言却成了真。“那时我们对北京的低矮平房、周边的稻田地、清皇陵都很熟。以前过马路时,我们总是抬头看天,俯首看地,凭此认路,轻车熟路。”他摇着头:“一切都变了样。”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香山玉泉峰和香炉峰之间修起了高速公路,颐和园入口桃树林下建好了宽阔的马路,圆明园的寺庙被粉刷一新,老胡同和四合院所剩寥寥。
《野蛮人来临》
作者:顾彬版本:北京出版社年9月
从汉学与中国、语言的可能、怀疑与行动三个部分,分析汉学的发展,评述语言、翻译等若干话题。
“现在的北京太快了。有中国朋友对我说,你们欧洲太古老了,太慢了。他们说得对,但我们是故意慢下来。慢自有它的好处。我一直觉得进步很可疑,因为它很多时候都意味着毁灭,它是财富的一堵前墙,但很少能带来它所承诺的大幸福。”顾彬称自己是“怀旧者”,喜欢“一个人沉湎于大家不想知道的过去”。上个学期,顾彬在北外开了一门“幸福的哲学”课,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自身。“德国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活的艺术(artoflife)——人是什么?我们要什么?怎么过好的日子?”开课当天,只来了一个学生。“现在男孩子娶媳妇一定要有房子有车,无聊死了。中国发展太快了,对人不好,你们60岁之后人就很老了,每天遛狗、聊天,生活完了。从德国哲学来看,中国人失去、丢掉了他们自己,好像根本不考虑自己。”顾彬回忆起八十年代,那时的他是“一个穿着不适宜的中国人,而不是一个衣不得体的德国人”,“曾是孔子的反对者,却很喜欢坐在文庙古老的雪松下,任由孩子们抱着他的腿嬉戏。”“每个时代都有其相应的映像。”他解释道。他的心,“更多停留在寺庙内部那些未被触及的东西”。
理解即误解
“完全理解另外的人或文化,
是乏味和危险的”
不管顾彬在多少场合解释,他并没有说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样的话,反复重申他指的是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的作品,年的“垃圾风波”还是会被反复提及、质疑、批评。顾彬对此的解释是:“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经常没有被理解成我原来的意思:这个批评同时也是一种对中国当代语言的批评。因为不少中国人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用来表达内容的工具。但是语言不能像纸包裹面包一样包裹内容,语言本身就是内容。”其实在那场风波发生之前,顾彬就在《幻想与幻灭之间》一文中提到过自己“梦想的幻灭”:年轻时想像中国人一样学好中文,像中国学人一样了解中国文化,但“年龄却是不饶人的,年老之后,很多可能性便不再有了”,他最终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还加上一句,“这样最好”。正因为这份略带失意的不可能,才为跨语际、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视野和可能,才促使更多人研究、寻求不同文化对话的空间。十年前,顾彬想通了这一点。但他仍需时刻面对那些想不通的人,比如说“外国人有什么资格谈论中国”的人、动辄以“欧洲中心主义”否定他观点的人。“我当然没办法离开我的历史、教育背景和我的母语等。不过,我经常从王国维或宗白华来看中国文学……为什么中国人要求我们欧洲人应该从中国来看中国,但自己老从本雅明或从福柯的观点了解他们的文化呢?难道不是中国人自己才搞他们需要的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吗?”顾彬的研究兴趣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领域。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学者庞朴评价其“发前人之未发”。受鲁迅影响,他转向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持翻译出版了德文版六卷本的《鲁迅文集》。为在德国推广中国文学,从年起,顾彬主编了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袖珍汉学》和介绍亚洲文化的杂志《东方向》两种学术杂志。90年代后期,他频繁到中国交流访学,先后在数所高校用中英文讲授中国和欧洲文化。
顾彬主持翻译出版的德文版六卷本《鲁迅文集》。
年,就在风波发生后的两年,顾彬历时五年半组织编写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问世,其中《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史》《中国古代散文史》《中国古典戏曲史》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由他亲自撰写。由于当时德语世界尚未有一套完整的中国文学史,这套书一经出版即受到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顾彬常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习惯将“家园”说成“房子”,这样更“接地气”。学过九年拉丁文、六年古希腊文、五年英文、两年法文、一年日文、大半辈子中文,顾彬承认自己的德文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是中文,是语言,让我找到我的路”。自年起,顾彬撰写、翻译十卷本的中国古代典籍,其中《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大学》《中庸》《荀子》先后在德国出版。因其在学术翻译上的成就,德意志语言和文学科学院于年将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授予他,这是德国最高荣誉的翻译奖项。除古代典籍外,顾彬还投身于中国当代诗歌的译介工作,将北岛、杨炼、张枣、梁秉钧(也斯)、翟永明等诗人的作品翻译推荐到德国。
由顾彬翻译的中国诗人的德文版诗集,由左至右:北岛《太阳城札记》()、张枣《春秋来信》()、翟永明《咖啡馆之歌》()。
因对诗歌创作和译介的热情,顾彬和诸多中国诗人都建立了深厚友谊。有中国作家造访德国,他会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张罗“诗歌朗诵会”,请他们到家中喝酒谈天,还让诗人们借住他在柏林的住所。诗人顾城在年3月至年4月访学柏林期间,就曾和妻子谢烨搬进顾彬的住宅。年10月8日,顾城在姐姐顾乡的新西兰家中,用斧头砍杀了谢烨,而后自杀。顾彬借《碎片——忆顾城、谢烨》一文,悼念两位旧友:“在忧郁者眼中,对绝对的渴望是与一种深层次的意识联结在一起的,以至于一切都显得枉然。”
顾彬遵守与诗人张枣的约定,于年将他的诗集《春秋来信》译成德文出版。年3月8日,张枣因肺癌病逝医院。顾彬在祭文《最后的歌吟已远逝》中写:“作为一位诗人,张枣是一个天才。然而,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充分发挥他的天资。他沉溺于饮酒和林地漫游。我们因此结交,我们也因此分离。”
时至今日,顾彬依然坚持用中文写作,虽然如今的中文已不再如过去那般优雅迷人:“电视的、街头的、网络的语言,多半是单调而乏味的;陈旧的、过时的、老套的语言,也无从连接当下的现实。这些都不应是文学的语言。”但他选择不再批判,就像他选择重新爱上杜甫的诗一样。“我们应该宽容一些。我过去的批评有点过分,因为我都是从鲁迅的标准来看中国文学的。这可能是错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语言,我们喜欢或不喜欢,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本文整理自新京报书评周刊B01-03版。作者:张畅;编辑:张畅、宫照华、张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11月4日《新京报》B01版~B12版
「点击图片直接浏览」
「主题」B01
在语言之维重思中国文学
「主题」B02
顾彬: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语言(1)
「主题」B03
顾彬: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语言(2)
「主题」B04
对话顾彬:“是语言,让我找到我的路”
「主题」B05
谈诗人顾彬:他永远不会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温故」B06
《四世同堂》完璧归赵
「社科」B07
“红灯区”里的性社会学
「儿童」B08
小约翰:“我不想像其他人一样,长成一个大人”
「速读」B09
与自由奔放的心灵对话有意义的日子,才叫生活
「新媒体」B10
慢生活,慢思想,通往自己的慢世界
「书情」B11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等7本
「人物」B12
欧丽娟:《红楼梦》研究还有太多可开拓的空间
▼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
《权力的游戏》
教师工资
《二十二》
人性恶
低欲望社会
《我的前半生》
蔡澜
年中好书
六神磊磊
寒门难出贵子
恐婚
冷暴力
林奕含
钱理群
衡水中学
读书日
平庸之恶
假课文
自闭症
法律与舆论
原生家庭
性教育
古典诗词
刷热点
胡适
国学低俗化
弟子规
年度好书
高房价
抑郁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