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较好 http://pf.39.net/bdfyy/
原创梦里采薇与云飞
年1月30日,石家庄闭环管控第二十五天。1月29日0-24时,河北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例,来自石家庄藁城区指定隔离点!昨天,很多人在网上欢呼“解封了”,晒去超市购物的照片,晒去省博物院广场喂鸽子的照片。原来是石家庄部分区域解封了,一些超市在昨天开始线下营业了。我的小区今天今天上午发了出入证,一户一张,每户每天一人出行一次,一次不超三个小时。
忽然想到离过年还有十二天,往年,我总会去花市买一些亮丽的一次性花卉,比如蝴蝶兰、鸿运当头、风信子之类,不知今年春节前能不能去花市。想到亮丽的花卉,看着我的一阳台绿植和多肉,不由的随手刷手机看花卉。
看到打卡人
小鸥的海在打卡帖子中写道:“离开南浔古镇的时候,张静江故居前的一树腊梅开的正艳”和她上传的腊梅照片,忽然想起了拥有特殊气质的中西合璧的南浔古镇。南浔古镇在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厚的江南古镇,南浔古镇不同于其它古镇,它既拥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典雅,又拥有中西合璧的独特美感,古韵之中融入西方潮流,非常具有特色,所以有民谚: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古镇不是很大,可以慢慢徒步欣赏,也可以乘坐小船徜徉其中。几年前我和我老公在年前游过,冬季的江南,并不让我们感觉萧瑟,记得我老公曾说:“如果要找一片世外桃源,放空自己,南浔就是那一片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误闯进来,不愿再归。”
如果没有疫情,或许我们此时又在这座江南唯一的中西合璧的水乡古镇里了,避开节假日的汹涌的人潮,享受江南的安静古朴,饮茶闲聊,吃着软糯的桔红糕。
南浔古镇里的豪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静江故居。这座显赫的江南豪宅仍保持了清代传统古建筑风格,室内建筑上的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崇尚古朴的自然美,独具特色。
民国奇人张静江,孙中山称他“革命圣人”,蒋介石更是把他奉为导师,他晚年却断言国民党必亡。张静江出身于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也是孙中山的密友。是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曾为辛亥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年3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两个人在船上聊了许久,顿感相见恨晚,于是便以“同志”相称。张静江对于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十分赞同,并承诺对其革命事业予以资助。上岸后,张静江对孙中山说:“如果革命需要钱的话,可拍电报给我,以ABCDE为数码,A为一万元,B为两万元,以此类推即可。”
事隔几年后,时值同盟会资金周转困难,孙中山开始试着向张静江求助,而当孙中山的电码C发过去之后,张静江的三万元钱款立马便被邮汇过来,孙中山大为惊奇。在此之后,同盟会屡次三番向张静江寻求援助,张静江都会按时、如数汇款,从未有过不耐烦的情绪。国内革命事业能在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继而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张静江可谓是功不可没。
早年的蒋介石,并不被孙中山看重。可以说,正是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才逐渐登上了权力顶峰。对张静江的帮助,蒋介石十分感激,说他是自己的伯乐。
后来,张静江主动离开权力中心,回到浙江出任省主席,搞起了实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外,他还提出赎买地主手里的土地,均分给农民,准备搞温和的土改。结果,他手下的土改专员纷纷被乡绅势扣上了共产党的帽子,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地主叛乱。对此他无奈说道:
“吾之败,非败于时,实败于本党同僚也。土地之改革,并非激进党独有之政,亦应为吾等革命者共有之政。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激发农民支持革命;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聚拢发展工业的劳力;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破除乡村族权、父权的统治;非改土地的归属权,不能打破党内乡土集团;不改土地的归属权,迟早有一天,我们要败亡在这个上边!今日吾败了,吾被党内乡绅们的代言者击败了。吾痛心,若干年后,吾党必因此而败于共产党之手!”
年9月3日,张静江病逝于纽约。晚年的张静江,备受冷遇,逝世后却哀荣备至。蒋介石还为其题写“痛失导师”的挽词,并在台湾省率领国民党高层隆重祭奠。
我一直对张静江先生想搞土改这事特别感慨。这不仅要无私之心,而且要远见之明。土地分配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核心问题。过去的解决方法就是战争,死掉一些人,问题解决了。张先生主动用温和土改来解决问题,可谓智者亦是哲人。
忽然想起一部为地主阶级哭坟的小说——《软埋》。方方作品清一色都是阴暗的,没有好的结局。
方方在《软埋》中浓墨重彩渲染的陆子樵全家灭门悲剧。方方在《软埋》的立场是真实而清晰的,她把土改的对象描绘成无辜的受害者,极力美化地主阶级;对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进行妖魔化的渲染和深仇大恨的控诉,否定了土改的正当性,也否定了土改的必要性,她应该是对土地改革怀恨在心、绝不忘记的,是在为逝去的地主阶级唱的哀歌!方方明显在向读者灌输这种思想:土地掌握在类似陆子樵这样善良、有文化、有尊严的人手里,有什么不好呢?
公有制,共同富裕,这都是“土改”的硕果。而方方却把土地改革这场严肃的阶级斗争,着意刻画成少数人之间的私仇。
一部文学作品,首先是立场,立场不对,就全都不对了!《软埋》站在大地主后代的立场上,鸡蛋里挑骨头,把伟大的社会进步说得一无是处,充满了血腥与残暴,迎合了西方某些人的阴暗心理,感觉这又是为了西方的奖赏而写。只要是攻击丑化摸黑污蔑造谣中国社会的,写的越阴暗越能得到西方青睐,越能得奖!
抱歉,我的祖父母并非苦大仇深,相反,他们全出自于大地主家庭,是大地主家庭,不是一般的地主家庭,他们也是遭遇过土改最终一无所有贫困潦倒的。但是,祖母虽然对我讲过她年轻时经历的奢华,也对我讲过贫穷的长工、女佣、逃荒的人群,她在少女时代曾假扮男孩跟着父兄们行善事(她行的善事是给逃难的穷人们施粥),所以认为土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记得她生前说过:“解放前,绝大部分人,工人和农民,都是糠菜半年粮,河南农民碰上饥荒年连糠都吃不上。鸳鸯蝴蝶派小说里描写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我命里不幸,在土改前用尽了我的福气,土改后变得跟大家一样了,所以没有什么好悲哀的。”
祖父生前曾对我说:“我上学时,先生说汉唐盛世是极少数权贵的盛世,我们的民国是人人平等的盛世。可是,当我凭着一腔热血参军抗战后才发现,民国是少数人的盛世,绝大多数人的荒年。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想拥有一套像样的衣服都难,更不要说读书。”我的祖父母都是上过学的,在那个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祖父是自愿参军抗战的。曾祖父居然很支持他的两个儿子都“金妆宝剑去邀勋”。那时同一个村子里共有38个上过学的少年一起参军,为了不给家族招灾,他们用的都是化名,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活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其中一个是我祖父。祖父准备走时,祖母的父母押宝式的来提亲,他们说有一个念想有助于平安回家。祖父一开始是坚绝不同意定婚的,他怕他万一阵亡了让姑娘当了望门寡,但他看了我的祖母之后就同意定婚了。
祖母说她没后福,最后等来一个因不忍自相残杀而跑回来的一无所有的新郎。她说女儿就是父母用来求更好的富贵的,抬头嫁女低头娶亲,一个女子如果能享受十八天王后的待遇,即使在寒窑里苦等十八年于女子于女子娘家也是划算的。祖父生前一直觉得对不住她,所以是个妻管严。
记得电影《让子弹飞》里,葛优扮演的师爷有句非常搞笑的台词:
“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年了”但这个真的不是笑话。而且民国时的税非常多,故而被人们嘲讽“民国万税!”但苛捐杂税再多也跟地主阶级无关,因为他们会转嫁给佃农。好心的地主怜悯佃农,少收一些租子就足以让佃户们感恩戴德,这会让他们在解放后得以平安,被象征性批斗。我的祖父母家在一开始被评为大地主,天天挨批斗,但是,只要工作队不来,就是被象征性的批斗,他们坐在戏台上喝茶,跟戏台下的人们看猴戏似的看着村里的批斗者拿着大喇叭大喊大叫。工作队来了,他们才会站着挨批斗,只要工作队一走,乡亲们就会把桌椅又搬上戏台。
如果总是这样,倒也不错。
土改时的确有些过火的行为,比如一些外地贫农会自发的四处流窜斗地主展示量他们的“苦大仇深”,他们会真下手打,而戏台下的人群总是沉默的。后来曾祖母哭闹着找县长要阵亡的小儿子,说:“只要能把亲儿子还给我,评我家是恶霸资本家也行!”于是我家被降了成分,评为“中农”。我的叔祖父生前是一个普通八路兵。他那时跟村里的书生们一起自愿参军,征兵的军官在得知我的曾祖父母只有两个儿子时,就把叔祖父给赶走了,要他回家好好侍奉双亲。叔祖父没有回家,而是去当了缺少各种物资的土八路,不久阵亡。我祖父生前对正规军的强行“拉壮丁”的行为是赞同的,他说,咱们中国军人不拉,鬼子就会拉穷人家的孩子当伪军甚至当奴工。鬼子为了站稳脚跟一直宣传“中日亲善”,所以不会拉地主们的孩子和教师们的孩子当兵当奴工,因为地主和穷教师会写字。
解放后,祖父空有一个大个子却始终不会做农活因而一直被嘲笑,但生产队里安排他写写算算的,按壮劳力给工分,这又让很多人嫉妒的冒火。解放后虽然大力推广“扫盲班”但仍然文盲众多,所以祖父在那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记得我小时候看到一本印刷很粗糙的薄薄的旧书,是一本笑话集,老人们告诉我,那本书没作者署名的书,是我祖父把听来的笑话编写的,那家出版社里的那帮没多少墨水的人捡了个便宜,一个字都不改的就印刷了。那本笑话集收集的是六七十年代农村里的好笑的家长里短的事,里面很多句子是病句。记得上小学时老师鼓励我们看课外书,还让我们把课外书带到学校里互相换着看。我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看了那本笑话集之后愤怒的说:“如果我早生十年,我也会出书,我绝对会比你爷爷写的更好,至少没那么多病句。我会是大师!”
曾看到过这样的统计数据——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这样一项统计,粗估全国文盲率在80%左右,且被视为识字的20%中,还包括那些仅认识几百个汉字、在今天只能被列为半文盲的人。民国时期,从-年,把24年间所有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加起来,一共也不足8万,和今天一所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差不多。
“民国粉”们之所以会觉得民国时代"大师辈出",除了因为乱世的背景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归功于"幸存者偏差"。记得我曾对祖母说:“奶奶,民国时的生活水平比现在还好呢,都怪鬼子狂轰滥炸让人民流离失所。”祖母说:“傻丫头,即使鬼子不来侵略,绝大多数人照样困苦。一般地主过的生活还不如现在普通工人过的好。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文盲,他们不会写出他们的生活,他们是沉默的。民国是除了北京上海几个大都市表面上的繁华,全中国里忧外患,不然也不会有军阀混战,日本入侵!”
在民国时期,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内战不断,民不聊生,普通人连生活都无法保障,教育事业异常艰难,正是因为学生的数量非常少,所以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地位非常高,就和古代的举人、进士一样,正因为数量的少,所以待遇就非常的高,动不动就称大师、宗师。
所谓的“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学术自由”却是教育资源垄断在极少数人手中,普通人无法参与的镜花水月,假如我们现在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像民国时一样,估计随便把一个大学生拉出来,都有机会成为"大师"了。
义务教育真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平等地享受到了受基础教育的权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我们和所谓"大师"间的差距才被迅速抹平了。民国之后很少岀大家,那是因为人人能识字,人人有书读,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开放,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为大师了!
如果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个年代的很多知识分子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水平,甚至有的著作俗不可耐。这就好比早期电灯没有普及的时候,有一盏昏黄的路灯,别的地方都漆黑一片,这盏路灯在暗夜里就会极为夺目,能给很多人带来光明,而现在用电普及了,很多比它亮得多的路灯都淹没在繁华里了。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只不过比占绝大多数的人多识几个字多读几本书多见一点世面,就成大师了。民国大师辈出,民国照样风雨飘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又有多少帮助呢?
当代怀念民国的人,其实怀念的是“精英可以为所欲为”的那个时代而已。不可否认一个弱小政府下(民国)很多社会精英人物会有比较大的权力和资源,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恰恰是灭顶之灾!看看民国大师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抵得上普通人一家一年的生活费!当知识不再成为个别“大师”特权的时候,不再被占人群中的极少数一些教授、知识分子垄断的时候,方方梁艳萍之流能不恨党恨国,向往回到民国么?我承认,我是前方粉,因《万箭穿心》而粉她,《万箭穿心》把人物塑造的非常丰满,情节生动,虽然故事写的很阴暗,但方方明显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