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712/7296127.html
普罗大众对中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药的认识,常常听到的,可能就是中医们老是挂在嘴边的“是药三分毒”,本节我们主要讨论“中药之毒”,顺便也扯一点“西药之毒”。笔者认为,这句话具有非常强的欺骗性,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一直误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和很多反中医人士,使他们对中药有严重的偏见,本节就这个问题作深刻的剖析。由于本节问题所牵涉了大众敏感的“毒”,对此中医粉和中医黑都有颇多的论述,因此我们先看看一些摘录,然后再展开深入的论述。
一、“是药三分毒”原本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后来被人们广泛运用了。但是,“是药三分毒”的“毒”不等于毒药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中医认为某些动、植物或者矿石因为有这种偏性,才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而被称为药物。二、“是药三分毒”,后面还有一句话:“无病身受之,有病病受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病吃药,那是身体在承受这种偏性;而如果有病什么病吃什么药,那是病在承受这个偏性。……(摘录1,摘录于网上)
……我曾谈过中药的毒性问题,明确反对“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治病就是三分害了。砒霜是人所共知的大毒,健康人吃了会死的,但用它来治病时,用的人不仅不会死,反倒会起死复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说砒霜是毒药也是有前提的。……用的不正确,别说药,就是食品也有“毒”,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入口的东西皆有利弊之说,中医也讲“病从口入”,当然不是指细菌,而是指寒热。……这用西医的理论就解释不了,可用中医的就能。药是平衡阴阳的,所谓以药纠偏“阴阳之偏”。对一个阴阳平衡的健康体来说,用上药,打破了阴阳平衡,就出现了中毒症状,可对需要借助它强力平衡已失衡的阴阳时,这药就能起到平和的药起不到的作用,这时你要是就这个病体谈药的毒性就很可笑了。这一方面说明中药绝不可乱服,一方面说明,对症就无毒。所以,不讲阴阳五行就无法使用中药,而西医想把中药毒性取掉的作法是可笑的,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往往就是中医药剂师也讲错。(摘录2,摘录于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
这一类新的,是按照西医对药理的研究,来研究中药里头的成份所得出的结果。这里的毒,当然不是中医上的毒了。不过,以这种评价方式来看中药,很容易出现谬误。……关于中药有毒,现在出现了一种相当讽刺的情况。例如近年西医作了不少研究,说明砒霜对治疗白血病有效。砒霜本身属中药,可是现在的中医大都不会用了,是因为用了的话容易遭人疚病,总是担心出意外的话会被惩罚而不敢用。这不是相当吊诡吗?……其实,西药有不少可以说是剧毒,例如那一些化疗药、抗癌药,很多都是非常伤身的,但是西医还是照样运用啊,为甚么中医就不可用哪些我们认为功效峻烈的药?西医上有一种常识,就是所有药物的毒性问题,必须从用量上考虑。就连「水」,假如喝得太多,也会中毒身亡。假如不谈用量而空谈中药有毒,然后禁止某些中药使用,实在不明其意。这种中西医的不平等待遇,究竟是甚么原因造成的?大家不妨深入思考。(摘录3,摘录于李宇铭)
……年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到现在二十八年过去了啊,拍纪录片的人就回到那个地方去了。那些房子里头,桌子、椅子啊,摆得就好像说人刚刚离开的那种感觉啊。……就是这个电视片说,这个星球上现在 的一块 净土,它的生态好到什么地步?就是那个狼群,就多年不见的那个野狼群啊,就在那个屋子里头窜来窜去,像狗一样的。那个地方周围是湿地,那个鱼长到一百多斤,他们检测不是核辐射造成的。……一百多斤的鱼。如果不是鲸鱼,是鲤鱼,那真的很恐怖。……就是说人应该拯救的是你自己,不需要拯救地球,地球不Care,不在乎你破坏它。地球到现在是四十多亿年,你一万年在四十多亿年里头,你是短暂的一瞬。……哪有什么 的好人,哪有什么 的坏人。慢慢地,你似乎就对所有的好坏,都抱持了某一种的宽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是一种俯视大格局之下的产物。(摘录4,摘录于冬吴相对论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存在一个误解,觉得中药就意味着 、无毒副作用,认为吃中药安全,“治不好起码也治不坏”。所以不少病人都习惯选择服用中药,“中药治本,没有副作用;西药见效快,但副作用太大”。……可见当时之人就已经发现了药物所存在的毒副作用,但因其无法清楚地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因此将药物统称为“毒药”。……在中药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大小的。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因此中药的毒性,其实也就是它得以治疗疾病的原因所在,只要能够把握住药性的强弱,就能够让它有效地治疗疾病,但又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机能。(摘录5,摘录于网上拇指医生)
现以中药的剂量问题、毒性问题为例。在中医里,谈剂量、谈毒性,它是相对的、动态的。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话:是药三分毒,这是很有道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治病的原理。……疾病是因为人体出现了非平人之偏,那么治疗其实就是运用一种相反的偏性来进行纠正。……因此中医治病实际上就是以偏治偏,如 中医樊正伦老师常说的“以药物之偏治人体之偏”。所以,这个偏性用得好就成为药性,用不好也就成毒性了。清末医家郑钦安有一句名言:“病之当服,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归、地都是砒霜”。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既揭示了中医治病的至理,也切了时弊。……弄清了上面这个“当服”与“不当服”的道理,对中药的剂量问题、对中药的毒性问题就会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判断。……中药的剂量和毒性,既有非常明确的规范,可是又不能操守刻板的规范。具体地说,我们 不能犯“不当服”的禁忌,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在“当服”的范围里,它的剂量就完全要依据运用的对象来决定。(摘录6,摘录刘力红《思考中医》)
但比较而言,西药的毒副作用的确比中药严重得多。……虽然资料没有注明,但这致病、致命的“药物”肯定指西药。但这与西医接诊量大相关,更与西药用药危险性大相关。如果某种中药致人死亡,肯定会成为新闻的;而因西药药源性致病,则毫无新闻价值。这并不奇怪,西药的毒副作用,也是科学的负效用体现。科学是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物质文明,也时时在威胁着人类生存。西药构成的化学成分本身,就是 的副作用之源。但人类已无退路可寻,只有重视并将其副作用减到 限度而已。西药也有存在于药理之中的毒性,更多的却是存在于药理之外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也会因用药不慎、用药错误而放大。但与中医不同的是,由于西医分科而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其药物的副作用往往难以预测、难以避免,这就会出现所谓“治好病、送了命”的现象。(摘录7,摘录于毛嘉陵中杨曾宪的评论)
问:既然中药有副作用,为什么不像西药那样在说明书上明明白白写出来,告诉大家呢?
答:使用药物有个给谁用?什么情况下用?用多少?使用多久的问题。这需要医生来掌握。大多数中药性味温和,只有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毒副作用。糖吃多了会蛀牙,您会要求卖糖的人表明糖的副作用吗?辣椒吃多了会 口腔、眼睛、直肠粘膜,导致干燥出血,您会要求卖菜的人标明辣椒的副作用吗?
问:同样的药物,效果应该是恒定不变的。为什么您总是强调使用的问题呢?
答:用同样的原料,厨子炒出来的菜和你我做出来的菜,味道是不一样的。用同样的棋子下棋,为什么会有输有赢?同样一颗植物,按照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那才叫中药,是一种结果。按照西医理论去分析使用,那只能叫植物药,会导致另外一种结果。还是使用者的问题,或者说是指导使用者的理论有问题。
问:有人因为中药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而号召取缔中医,您怎么看?
答:演千手观音那些漂亮的姑娘们,大多是因为使用链霉素导致耳聋,落下终生残疾。上世纪70年代因为使用四环素,导致整整一代人牙齿变黑。我没看见有人因此去号召取缔西医。且不说尿毒症是否是由于龙胆泻肝丸而起,也不讨论是否用药失当。但就这种厚此薄彼情绪化的价值取向,就不是科学公正的态度。(摘录8,摘录于徐文兵访谈)
西药不是医生发现和发明的,是制药企业制造的,然后推荐给医生,让医生在临床上试用和检验,它的研发动力主要来源于商业利润的推动,是一个医药分离的运行机制。这种研发体系造成了医生不懂药,药商不懂医,医生在使用某个新药的时候,完全依靠药商提供的材料,很多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是在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时候产生的。……即使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有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是短时间、参加人数很少的数据,其对人体的远期影响、广泛作用,包括毒副作用,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在经历千万人体的应用后才能逐渐了解。中药与西药在研发途径上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所以不能按照要求西药新药研发标准来要求中药。(摘录9,摘录于网上)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有关中药的副作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一直以来都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长期吃对人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在大多数老百姓眼里,中药是吃不坏的,所以即使不对证,也没多大害处;二是前一段时间,有关中药木通造成人体肾功能损害的事例被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对中药的一种错误认识。……任何药物都有它的偏性(或叫特性),这个偏性是用来纠正人体失调的内在平衡的,如果药物没有偏性,它也就不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偏性使用得当就是治病的良药,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 。因此,副作用的大小不在药物,而在于使用药物的医生,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中药,这才是客观和正确的。(摘录10,摘录于唐云《走近中医》)
中药的药理是根据几千年前的古籍药典(包括被中医粉奉为民族瑰宝的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几千年前的东西,沿用至今。古人是用想象来推论药理的。比如蝉蜕这一味药,蝉蜕就是蝉脱下来的壳,古人觉得蝉这个小东西怎么一天到晚不停的叫,还叫的那么大声那么响亮,它的嗓子那么好,那么吃了它人的嗓子也会变好!所以蝉蜕就被入药了,古人认为它能“亮嗓”……灶心土在中药里也叫伏龙肝,大便叫人中黄,小便叫人中白。很多很多,随手看看你身边的中成药,你总会发现“惊喜”的。……几乎所有的中成药的副作用都是四个字“尚不明确”。尚不明确是啥意思你知道吗?不是没有副作用,是“我也不知道”的意思。都用了几千年了,还不明确呢。西药的药效药理副作用都是清清楚楚的,权衡利弊对症下药。风险和收益都明明白白。……中药副作用伤肾致癌。……其中的关木通因含马兜铃酸,不仅会损害肾脏,还会致癌。除关木通外,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寻风骨、朱砂莲等中药成份,也都含有马兜铃酸,必须慎用。(摘录11,摘录于网上)
“是药三分毒”是中医界的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一般的老百姓对于“毒”这个字十分敏感和恐惧,这主要源于西医“毒”的注解。在西医的字典中,“毒”必然就是令人有生命危险或者有潜在危险的玩儿,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中西医“毒”的意思。
那中医所指的“毒”是什么呢?在本书前面笔者就指出过,中医所说的“毒”与西医所指的“毒”差异很大。中医的“毒”是指“聚,凝聚”的意思,并不是普罗大众心目类似西医“毒药”之类的东西。因此,中医“毒”的大小主要是指凝聚的程度大小,应用在中药上,就是指药物性味的偏颇程度,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偏性”;应用在养治上,就是某些方法太过或太偏。比如,各种药物偏寒、偏热、偏咸、偏辛等。当然,中医说的“毒”,也有西医所说的“毒”的部分意思,比如,中药的附子,味辛,性(气)大热,有毒,前面是中医所描述的附子的巨大的偏性,后面所说的,就是西医意义上的毒。也就是说,这种毒(如附子中的乌头碱、次乌头碱)会引起你的生命系统的絮乱(比如凝血、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等),乃至生命危险。至于中医的性味与西医的毒可否用统一的描述方式,那是一个研究的方向。
很多中医在弘扬中医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将“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挂在口边,如果作为医学哲理来解释,这是十分有道理的。因为上面我们讲过,中医的“毒”是“凝聚、太过、偏性”的意思,是宇宙万物各种关系所形成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总和,必然带有一定的“偏性”。从哲学上讲,“中性”只是“偏性”的特例,相当于“偏性”值为0。这样的话,“毒性”为0的“中性药”或行为,加上“毒性”为非0的“偏性药”或行为,万物自然就无所不偏,万物皆“毒”了。而总的来说,中药以中性和偏性小的居多,普遍偏性不会太大,因此我们才会说“是药三分毒”。
不过,笔者必须指出的是,很多中医说出“是药三分毒”,并不是在诠释医理,而更多的是煞有介事地劝喻、警示医患不要滥用中药,甚至是西药,这个时候,这句话就很有问题了。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无非从“物极必反”(的一个特征)的宇宙不二规律,得出维持某个系统的旋转缓进自然就不能“太偏”,否则影响生命圆稳定;另外他们还认为,与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拍打、拉筋、按摩、拔火罐、象数、祝由等相比,药物的“偏性”或多或少都对身体有影响,与其多了一份即时或潜在的危险,不如选择一种“偏性”较小的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非常偏颇,甚至是有害的。说轻了是对中医药理和医理的理解浅薄,说重了就是误导民众、贻误医治,甚至还有为抬高自己的生意利益而故意贬低中药之嫌。造成这种错误概念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①忘记中医医理;②中医的圆圈公理;③缺乏诠释。
①忘记中医医理。正如上面我们提到过的,中医的“毒”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非西医的“毒”而是指药物的偏性而已,因此,这时候的“毒”不是指致命的“毒”。由于中医所说的病态,实质上指身体本身或者身体与大自然的阴阳失衡了,治病本质上就是用一些手段使到这种失衡达到再平衡,也可以说是对“阴阳偏”进行纠偏,要完成这种纠偏,就必须有“纠偏力”。这好比你走路偏离了中线向右,那我得有一个向左的力来拉你回到中线一样,而所谓“有毒”的药物正是有这种“纠偏力”。所以,这种偏性的所谓“毒”,恰恰是中医治症的时候所需要的偏性,正所谓“以毒攻毒”、“无毒不丈夫”,没有这个“毒丈夫”的“偏力”,就不能将病治好。也就是说,病态下,药物的偏性是必须的,也是对的。当然,用错药的话,使偏性相乘,那是医术问题,就另当别论了。
②违反。从各种摘录和历代中医书籍中我们看到,所有中医对“是药三分毒”观点,如果我们用来检验,起码还会发现这种观点存在三个问题。
A.忽略了的时空性和相对性。上面所说的中医对本命题的观点,无论是支持也好,反对也好,其“纠偏观”基本上是从从自我出发,将人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将“吃入口”的形而下物质视为 的一种纠偏力,这是一种非常狭窄的时空观。我们从第二章/得知,宇宙万物都是某种时空的显现,而这种时空永远都是相对的,各种时空圆环环相扣。因此,中医的这种小时空纠偏观本质上就是一种“直线”增减模型,在更大的时空上看,它只是各种圆中的“小弧线”,因此,它必然受到同维圆“无毒”的强时空影响和高维圆“形而上”的超强时空影响。通俗地讲,就是我们的中医老是盯着眼前“小偏性”这个“芝麻”,完全忽视了还有更大的时空影响力的“大偏性”,尤其是高维圆“形而上”的 影响力这个“西瓜”。就好比我们只看到“种子好坏”这种微力,而忘记了“春天播种”这个季节性的主导影响力一样。
另外,的相对性时刻提醒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唠唠叨叨的“偏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永远只是一种“动态偏性”,它会因着我们上面所讲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从摘录4中,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尔核电站爆炸和 缓冲区的事例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习惯于将客体看成是一个静态的“死物”,任由我们随意去参详和研究,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研究成果往往忽视了动态性而变得十分幼稚。
往根源上追溯,就是西方哲学一直都令人类对“知”与“在”的双双迷失。当代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在其《物演通论》指出,西方哲人一直都将“知”与“在”作横向的对抗,将“知”看成是超越“在”的属性的人类独有的属性,这种哲学认知一直误导着世人,令我们至今都不能从“知与在”中解脱出来。实际上,“知”与“在”是一对纵向的哲学偶子,它们是代偿与弱化的关系。简单讲,就是“知”源于“在”的弱化代偿,而“在”是指存在度。通俗讲,就是“知得越多存在度越低”,人类所谓的知识越多,本身的存在度越低,这种知性、理性的提高是以减低存在度为代价的。
由此原理我们可以揭示,人类以所谓后天“毒”的知识的提高,必然是以弱化先天的“排毒”本能作为代价的。实际上,无论从我们观察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来看,万物似乎并没有因为缺乏“毒的知识”而被毒害,古人似乎也没有因为缺乏“毒的知识”而出现大规模死亡,所谓中毒事例寥寥可数,不足挂齿。从的时空性和相对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药三分毒”的警示是人类庸人自扰而已。
B.忽略了的循环性和容错度。笔者在第三章/中指出,中医公理系统与大部分契合,最主要的契合特性就是其循环性。通俗讲,中医所有公理都是所谓的“圆圈公理”,圆圈的特点循环出现,就是”过犹”到一定程度,又会变成“不及”,“亏”到一定程度,就又会变成“盈”,《黄帝内经》说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种圆圈公理的最形象的描述。现代很多中医只是强调直线是的增减,完全忘记了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强自我调节的系统,按照,只要不超过上帝设计的容错度,所谓“偏性”都会被其母系统所纠偏,人类不需要杞人忧天。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上帝真的启示古人,“是药三分毒”这句话中的“三分”恰恰是1/4时空容错度(25%)的简约表述,也就是说,这“三分毒”大致在容错度之内,因此,大部分中药都没有超过上帝设定的容错度。换句话说,即使是中药有“偏性”,也是可以被其母系统所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药无毒是十分正确的。至于为什么中药大部分都是“三分毒”,我们将会在下面诠释中论述。
C.没有阐明食与药之本质。在今天国内的养生热中,“食疗”是最为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疗法,一来是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基因使然;二来是人类求“近因”的惯性思维之迷惑;三来更是较有实用意义的疗法,因为诸如针灸、拍打、拔罐、火疗、推拿等很多疗法,鉴于医患双方难于同场而仅存理论上的意义,因此,食疗无论从民众喜好习惯和实操性来看,都成为当今影响力 的疗法。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食”与“药”风马牛不相及,食物归食物,药物归药物,这其实是受到现代医学对西药的定义所导致的。中国古人一向说“药食同源”,就是洞悉到“药”与“食”的本质是一样的。从中医医理(阴阳公理)来讲,病是人体内部和人体与外部的阴阳未能达到有效的平衡的状态,因此,治病实际上就是让这种失衡恢复到平衡状态,而“(中)药”就是天然混成(宇宙大阴阳下的局部显现)的具有“偏阳”或者“偏阴”之物。前面我们在第三章/中讲过,汉字“药”的繁体字“藥”是“百草和谐乐章”之意,所以中药的“偏性”实质上指的是这种百草和谐的乐谱中抽离出来的一些“音符”,这种“音符”对于包括万物与人在内的更大系统而言,是一种对阴阳平衡的回归。也就是说,在更大时空下,中药的“偏性”本来就是这个大系统里的阴差阳错,它们与人的病态在总阴阳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关于这点我们在下面的诠释中更能完美地体现。
在中医这种理论框架下,“食”与“药”就必然是同源, 不同的只是人类根据自己欲望(注意:健康也是一种欲望)对“偏性”加以区分罢了。因此,食物是偏性小的药物,而药物则是偏性大的食物。至于“偏性”的大小我们又怎么判断呢?上面我们已经论述过,绝大部分中药的“偏性”处于-30%~+30%之间。如果我们再以的特性加以区分,我们通常说的“食”应该是“偏性”处于-7.5~+7.5%之间的药物,而“药”则为处于-30%~-7.5%和+7.5%~+30%之间的药物。
明白到“药”与“食”的时空关系,我们就明白他们实质上是一对1和0的哲学偶子,同时也明白到“药疗”与“食疗”同源。因此,仅仅强调“食”和“药”都是对生命圆的扭曲乃至破坏,保持它们的谐和关系,亦即3/4时空和1/4时空影响力的关系,才是维持生命圆 稳定度的 方法。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只养(食疗)不治(药疗)太缓,只治不养太急”,都是有失均衡的。
③缺乏诠释。上面我们讨论的都是的“毒”,那从上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呢?如果将上面的“毒”看成是“人毒”,那从上的“毒”就是“神毒”了,“神毒”与“人毒”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第三章/中我们知道,病的本质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或者称为再平衡。这种再平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超越了上帝设定的容错度,上帝就会通过将人类肉身的寂灭转化为灵魂的形式来调节。而如果人类坚持“形而下”的肉身能够被感知的健康或生死标准,则不能超越容错度成为 的极限,唯有这样,生命圆才能保持稳态。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将狭义的“人毒”转移到广义的“神毒”上,意思就是说, 影响生命圆的“毒”,归根到底还是看上帝对人类犯错的认定标准上。
很显然,前面在第二章讨论过,科技最有可能是破坏生命圆稳态( 自然+容错度)的“毒”,而西药基于科技,因此,西药具备“神毒”的可能。我们在第三章/中又得知,从加类象上,中药只是上帝宇宙大拼图的散落图块,使用中药就是将这些散落的图块重新拼上,尽管这些图块很多并不是 的;但西药主要是利用散落的图块,重新人为加工成新的图块,然后将这些人工图块补上这个宇宙大拼图的空缺,尽管这种补缺方法有时候还很吻合。
不过, 的问题就是西药的这种做法,势必会留下无数难以处理的边角料,这种边角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神毒”,这个“神毒”远比中药找错图块拼在不适当的空缺那种“人毒”要严重得多,因为它不仅是不可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人工的西药尽管由于科技的进步可以令图块更为 ,加上边角料的堆积还没有超越上帝的容错度而令人类欢欣雀跃,但人类欲望被诱发后导致的科技井喷趋势是无法逆转的,因此,西药的“神毒”是无法消解的。
认识到西药的“神毒”与中药的“人毒”的本质区别,我们就会知道“此毒”非“彼毒”,就会做到对中药的“瑕疵”与西药的“无暇”洞若观火,不会被西药张冠李戴地套在中药头上的“副作用”所迷惑,从根本上自信地使用中药;同时我们必须指出,西医将自己致命的“神毒”与中医非致命的“人毒”混淆起来,煞有介事地将这种“神毒”贴上一张张“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副作用标签抛给大众,俨然一副救世主的嘴脸,实际上是一种引领人类走向灭亡(生命圆崩塌)的医学。
中药与西药是“人毒”与“神毒”的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在第十章中“宁要开错的中药,也不要开对的西药”这句话的根本原因。
小结一下本节,通过对“是药三分毒”的详细剖析,我们起码可以认清了几点:
首先,从中医角度看,这句话没有毛病;
其次,从来看,中药毒在舌底容错度内没有毒,以此来警示民众和医家少用药实属杞人忧天;
再者,将西药的副作用套在中药上,是一种混淆视听,掩盖西药“真毒”的无知行径。
《中医有李》9章82条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