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兖州区学年第二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

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C.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

D.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査阅秦至宋元时期的史料。

B.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C.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支持。

D.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

B.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C.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D.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须沟(节选)

老舍

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年初夏。

〔丁四脚底下像踩着棉花似的走进来。

大妈这是怎么啦!

丁四没事,我没喝醉!

赵老大妈,给他点水喝!回头别教四嫂知道,省得又闹气!

大妈我给他倒去。(去倒水)哼,还没到晌午,怎么就喝猫尿呢?

疯子(扶丁四坐下)坐坐!

大妈(端着水)先喝口吧!(把水交给疯子)

丁四没事!我没喝醉!

赵老喝多了点,可是没醉!

大妈就别说他了,他心里也好受不了!(向丁)再来一碗水呀!

丁四不要了,大妈!劳您驾!刚才一阵发晕,现在好啦!(把碗递给大妈)我是心里不痛快,其实并没喝多!

〔大妈又去干活;疯子也坐下。

赵老(向丁)我不明白,老四,四奶奶现在挣得比从前多了,你怎么倒不好好干了呢?你这个样,教我老头子都没脸见四奶奶,她托我劝你不是一回了!

丁四您向着这个政府,净拣好的说。

赵老有理讲倒人,我没偏没向!

丁四您听我说呀,二嘎子的妈,不错,是挣得多点了;可是我没有什么生意。您看,解放军不坐三轮儿,当差的也不是走,就是骑自行车,我拉不上座儿!

赵老可是你也不能只看一面呀。解放军不坐车?当初那些大兵倒坐车呢,下了车不给钱,还踹你两脚。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这不是我专拣好的说吧?丁四不是。

赵老好!当初,巡警不敢管汽车,专欺负拉车的,现在还那样吗?

丁四不啦!

赵老好!前些日子,政府劝你们三轮车夫改业,我掰开揉碎地劝你,你只当了耳旁风。

丁四我三十多岁了,改什么行?再者我也舍不得离开北京城。

赵老只要你不惜力,改行就不难!舍不得北京,可又嫌这儿脏臭,动不动就泡磨菇注,你算怎么回事呢?开垦,挖煤,人家走了的都快快活活地搞生产,政府并不骗人!

丁四骗人不骗人的,反正政府说话有时候也不算话!

赵老什么?

丁四您就说,前些日子,他们测量这儿,这么多天啦,他们修沟来了没有?

赵老修沟不是仁钱儿油俩钱儿醋的事,那得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一大堆事哪!丁四,我跟你打个赌,怎样?

丁四甭打赌。反正多咱修沟,我就起劲儿干活儿。您老说,这个政府是人民的,我倒要看看,给人民办事不办!这条沟淹死了小妞,我跟它有仇!

赵老这可是你说的?不准说了不算!

丁四您看着呀!

赵老好,我等着你的!多咱沟修了,你还不听我的话,看,我要不揍你一顿的!丁四您揍我还不容易,我又不敢回手。

赵老你这个家伙,软不吃,硬不吃,没法儿办!

〔二嘎子提着一筐子煤核儿,飞跑进来。

二嘎爸爸,给你,半筐子煤核儿,够烧好大半天的!(说完,转身就跑)

丁四嗨!你又上哪儿闯丧去?

二嘎我上牟家井!

丁四干吗?

二嘎那里搭上了窝棚,来了一大群作工的。还听说,大街上不知道多少辆车,拉着砖、洋灰、沙子,还有里面能站起一个人的大洋灰筒子!我得钻到筒子里试试去,看到底有多高!(跑去)

赵老(①)修沟的到了!到了!疯子二嘎子,等等,我也去!(跑去)

大妈(也立起来往前跑了两步)真修沟?真一个钱也不跟咱们要?

赵老这才信了我的话吧?老太太!

大妈没听说过的事!没听说过的事!

赵老丁四,你怎么说?

丁四(②)我,我……

赵老(把丁四拉起来,面对面恳切地)丁四,你看,咱们的政府并不富裕——金子、银子不是都教蒋介石跟贪官给刮了去,拿跑了吗?——可是,还来给咱们修沟,修沟不是一两块钱的事啊!政府的这点心,这点心,太可感激了吧?

丁四我知道!

赵老东单、西四、鼓楼前,哪儿不该修?干吗先来修咱们这条臭沟?政府先不图市面儿好看,倒先来照顾咱们,因为这条沟教我年年发疟子,淹死小妞子;一下雨,娘子就摆不上摊子,你拉不出车去,臭水带着成群的大尾巴蛆,流到屋里来。政府知道这些,就为你,我,全龙须沟的人想办法,不教咱们再病,再死,再臭,再脏,再挨饿。你我是人民,政府爱人民,为人民来修沟!你信不信我的话呀?丁四我信了!信了!我打这儿起,不再抱怨,我要好好地干活儿!

赵老比如说,政府招呼你去修沟,你去不去呢?这是你的沟,也是你的仇人,你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弄好了呢?

丁四别再问啦,赵大爷,对着青天,我起誓:一动工,我就去挖沟!

泡蘑菇:指故意纠缠,拖延时间。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四醉酒回小院,众人询问、搀扶、送水,表现了大家对丁四的关切,反映出小院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关心的和睦关系。

B.新中国成立后拉车的丁四拉不到活挣得比妻子少,写出了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更真实地体现了妇女在新中国地位的明显提升。

C.“提着一筐子煤核儿,飞跑进来”,写出二嘎子爱劳动的特点,“飞跑”更形象地传达出他得知修沟工作队到来时的兴奋与喜悦。

D.“扶丁四坐下”“跑去”“面对面恳切地”等舞台说明交代了剧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出了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善用对比,借剧中丁四人生遭遇的对比、新旧社会政府对人民态度的对比,突出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巨大时代变化。

B.戏剧构思精妙,巧设突转,在赵老与丁四交谈几陷绝境的时刻,插入二嘎子报信一幕,造成剧情波折,推动剧情发展。

C.人物语言富有内涵,当确认新政府动工修沟时,大妈连说两句“没听说过的事”,既表现大妈不关心时事,更体现新旧社会的对比。

D.剧中细节处理极其到位,赵老在与大妈交谈中称丁四妻子为“四嫂”,在与丁四交谈中却改称“四奶奶”,符合习俗,运用得体。

8.结合全文,在文中①②两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舞台说明。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9.年老舍因《龙须沟》的创作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获奖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10?13题。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成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③则王许之乎?许∶许可④欲辟土地,朝秦楚朝∶朝见

⑤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赡养⑥如土委地委∶散落

⑦是寡人之过也是∶表示判断⑧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⑨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⑩秦时与臣游游∶游玩

?刑于寡妻刑∶刑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A.①③④⑨⑩??B.③④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⑦⑧⑩?D.④⑥⑦⑧⑨??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提刀而立劳苦而功高如此

B.其若是,孰能御之吾其还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2.下列各选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吾知也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牛何之

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⑤以其无礼于晋⑥构怨于诸侯

⑦百姓之不见保⑧视为止,行为迟⑨莫之能御也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安在?孰与君少长

A.①⑦⑨/②⑩/③④/⑤⑥/⑧??B.①③⑨?/②/④⑧/⑤⑥/⑦⑩/?

C.①③⑨?/②/⑧⑩/④⑤⑥/⑦/?D.①②/③⑥⑨/⑤⑦/④⑧/⑩??

13.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鴻门宴》)(4分)

1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①愈:胜。

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简要说明以上文段表现的孔子在教育和为人上所持的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燕①李录事

韦应物

与君十五侍皇阁。晓拂炉烟上赤墀②。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飘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①燕:通“宴②赤墀:宫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与李录事一起在宫中任职的经历,暗示宴请李录事的原因。

B.颔联承首联的“侍”字,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

C.本诗前四句概写往事,后四句写现实境况,现实顺承往事而来,脉络清晰。

D.全诗“句句照应,笔笔流转”,始终围绕题目,语言质朴而韵味深长。

16.金圣叹曾说:“读之,不觉声泪为之齐下也。”诗中哪些内容让金圣叹“声泪齐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两句也强调没有固定财富的情况下只有“士"能“弘毅”,两者对“士"的要求和评价有相通的地方。

(3)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强调干大事不拘小节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雨水”节气里的雨水来了。雨水的脚步是的,雨水的身体是没有骨头的,它的骨头扔在冬天的冰挂里了。雨水不像人,(①),雨水没有骨头走路也特别潇洒。

乡村的雨水素来就是为田园下的,为森林下的,为戏水的孩童下的。那蓄满的一池春水,

给大大小小的农田,给种子提供发芽的运气。嫩芽伸出舌头,轻舔雨的辞藻,甘甜,浸润,如油珠,似甘露。天把雨水降落大地,必定会收获一份天一样高的尊荣。季节总是将雨水夸赞成琼浆玉液,的声音,与天井下的铜盆碰撞成一种音韵,韵脚溅在墙基上,绿了茵苔,活了妖娩,所有的植物不再畏惧北风了,诸如寒冷的那些猥琐的动作,在雨水面前顿觉矮小三分。这个雨水的凛然正气,从来没有跌落的平仄。农人是田野唱歌的人,(②),透露了渴盼丰收的秘密。

雨水,从来都是时光的漏器,连天接地,垂泄不息,流到池潭变绿了,流到田野变肥了,流到竹视变长了,沁到每一种植物的生命里,郁郁葱葱。雨水是从冰的骨头里渗出来的,是从云层的裂缝里出来的,雨水终其一生,从庄稼的脚跟一直涨到花尖,不为潮起潮落而改变自己的初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软绵绵倾注飘飘洒洒挤B.软乎乎倾注洋洋洒洒流

C.软乎乎倾倒飘飘洒洒挤D.软绵绵倾倒洋洋洒洒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流到池潭变绿了、田野变肥了、竹视变长了,沁到每一种郁郁葱葱植物的生命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清明时节,学校开展网上祭奠英烈活动。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林逢春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4分)

林逢春,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代坪村党支部书记,疫情期间,一连25天没有休息,“现在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我们不敢马虎"是他的口头禅。为增强群众防护意识,他组织村干部在交通要道悬挂横幅,在居住区张贴宣传标语和公告,入户发放告知书,持续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dielana.com/hltz/8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