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libraryCa

这周三早上因为要参加一个重要的on-linemeeting,所以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四点钟就从床上爬了起来。煮了咖啡,吃过早饭,天还没完全亮,外面还飘着星星雨点。感觉家里有点闷,于是就骑车去了center。走到center院子里的时候,被一直长在那里,日日路过也没有仔细观察过的树吸引了。印象中在某次center一年一度的集体割草活动时听中田老师说过,这棵树好像是很早以前的一个毕业生送给center的。

摄于年4月27日早5:23Center

On-linemeeting结束之后,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就开始研究这棵树。原来这就是能做樟脑的樟树,学名Cinnamomumcamphora,英文名为Camphortree(也可以叫camphorwood,或者camphorlaurel),日语里大多写作楠[クスノキ],也可以写作汉字樟,发音是一样的。樟树由于其枝叶干都能产生樟脑的气味,在中国也常被叫做香樟,它是一种樟科樟属的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它的枝叶经过蒸馏后可以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也就是可以用作驱虫剂和药物的樟脑。

樟树在温暖的地区生长迅速,一些大树能长到30米高,树干的周长可达22米以上,平均树龄有年。树冠松散地展开,呈卵形;树干呈棕色至深棕色,树皮垂直分裂呈条状;嫩枝无毛,呈黄绿色。它的叶子是互生的,呈绿色椭圆形,长5-11厘米,两侧无毛,叶缘呈波纹状;叶脉三联状,有一条主脉,在主脉根部附近左右各有一条侧脉,在三条脉的分叉处有一对小凸起,大约1毫米,内部为空腔,在叶子后面打开;叶子表面像涂了蜡一样有光泽,而背面呈灰绿色。春芽先是红色,后变绿,叶柄也有红绿之分,红叶较多的时候,肉眼可见微红,此时正值此季。宋代也有《樟树》诗曰:“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虽说樟树是常绿乔木,但它叶子的寿命只有一年,春天四月末五月初新叶长出来,老叶子一下就掉了,年年更新。

樟树树干摄于年4月28日膳所公園

樟树嫩枝摄于年4月28日膳所公園

樟树叶摄于年4月27日膳所公園団地

现在这个季节,已经可以看到叶子顶端长出来的小小花苞了。樟树的花期是初夏5-6月,圆锥的花序从叶基部直立,开出许多直径约5毫米的小花,花的颜色最初是白色的,之后会慢慢变成黄绿色。等到秋天10-11月,会结出果实。果实为球形浆果,直径约7-9毫米,开始为绿色,成熟后会变成黑色。它的果皮都含有一颗种子,通过吸引鸟类食用来传播种子。对它的花和果实实在好奇,就从网上找来图片看了。到了冬天它会长出红褐色长卵形的芽,尖尖的,周围有许多牙鳞。

樟树花图片来自网络

樟树果实图片来自网络

还是应了那句话,自从认识了一种树以后,发现满世界都是这种树。第二天中午饭后太困了,于是就骑着自行车一路沿着湖边溜达,从路边到膳所公园再到我们住的団地,都有樟树的影子。因为树龄和位置不同,姿态也各异,越看越起劲儿,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发现一些树龄比较大的樟树,枝干虬曲离奇,张牙舞爪随心所欲地伸展着,但却似乎又有着某种秩序,让人不禁感叹,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论语》中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吗?也可能,只是因为会有人每年来修剪它们吧,谁知道呢。

樟树collection摄于年4月28日午后

在各处游荡着看樟树的过程中,发现在其中一些树龄较大的樟树的树干上长着一些其他植物。查过之后得知,这是一种名为坦帕蝴蝶兰的附生植物,学名Encycliatampensis,英文名为Tampabutterflyorchid,属于兰花科,常附生于一些像活秃柏树、橡树、红树、松树、樟树这样的常绿乔木的树干上。它有约7厘米的深绿色的假鳞茎,叶子狭窄,长约16厘米,宽约2厘米。晚春到夏季时,成熟株产生分枝的花序会开出小巧艳丽的兰花,散发出像蜂蜜一样的香味,因为它的花与蝴蝶相似所以被称作蝴蝶兰。真是迫不及待想要夏天快点到来了。

附生坦帕蝴蝶兰摄于年4月28日午后

我国的江西南昌在楚汉时期名为豫章郡,豫章之名起源于豫樟,即樟木,在隋唐时期改名为洪州。樟树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我猜测这也是为什么楚汉时南昌以此树为名的原因。《滕王阁序》的首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也是源于此。而说起香樟,不得不说自己对它的第一印象源自于初三时上课偷偷看的郭小四的《夏至未至》,每每提及自己青春期有好几年非常迷恋疼痛文学一事,不免在心里调笑自己一番。但在当时,这些确确实实深深地融进了我的生活。最好的证据就是,我这该死的记忆啊,至今还模模糊糊记得一些当初背过的里面的句子。比如“学校的香樟树每到夏天就会变得格外的繁盛,那些阳光下的树荫总会像黏稠的墨汁一样缓慢地渗透进窗户里面”,再比如“香樟树是流动的绿色,阳光在午后变得透明,蜿蜒向所有它可以到达的地方”。想着想着,就想起了当时的好多人好多事,真的像是上辈子的事儿了。好了好了,收~!

在日本的许多神社和寺庙中都种有樟树,因为其是可以被从木材中提取樟脑的香树,在飞鸟时代也被用作佛像的材料。最近正好在读山本博文编写的日本史,里面有提到,日本进入飞鸟时代后才从考古学时代的意义上真正步入真实历史时代,在此之前的历史并没有充足的史学记载得以考证。也是在这个时期,圣德太子将佛教带入日本,并通过立定“冠位十二阶”制度和制定律法,使日本真正成为律令国家,并和当时的隋朝实现了外交上的对等关系。日本最大的樟树是鹿儿岛贺茂八幡神社的“大樟树”,据说树龄已经有年了,被称作“神树”。

在川端康成的《古都》里,千重子常常去北山看杉树,起初我以为她很喜欢它们笔直漂亮的样子,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才发觉并不是。书中提到这些北山圆木都是人工栽培、精心修整,“非常整齐的耸立着”;而在一次和父母出门时,千重子特意要求绕路去看青莲院门前的大樟树,站在那棵七八百岁的老樟树前凝望,虽说这“大樟树的枝桠以奇异的弯曲姿态伸展着而且互相盘缠”,可依然像是一个“大盆景”一样,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然生长吧。感叹道,“这不就是京都吗?不论是山,是河,还是人,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dielana.com/hlsh/9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