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濒危物种在我国新近发现几种蝴蝶兰

科学消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588856.html
一、在我国新近发现的原生新种——麻栗坡蝴蝶兰

蝴蝶兰属(Phalaenopsis)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到澳大利亚,迄今为止全属发现约有70余种。就我国而言,上世纪以前,共发现6种原生种蝴蝶兰,进入本世纪,年在云南发现了还分布着洛氏蝴蝶兰,在年,又被园艺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1种新种,那就是麻栗坡蝴蝶兰,这让我国原生蝴蝶兰的记录增加到8种。

1、麻栗坡蝴蝶兰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麻栗坡蝴蝶兰(PhalaenopsismalipoensisZ.J.LiuetS.C.Chen),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根扁平,绿色,可长达50厘米;茎短,表面密生疣状突起;叶近基生,3-5片叶;通常开花期保留2片叶;冬季落叶或保留1-2片叶;稍肉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5-7厘米,宽3-3.6厘米,先端斜尖或钝形,基部宽楔形,抱茎鞘。花柱通常3-4,从茎基部抽出,拱形,长8-15厘米。

总状花序,松弛,具5-10朵花,花梗绿色;具2-4膜质鞘;花轴直;花苞片淡黄绿色;三角形,披针形,长2-4毫米,渐尖;花梗和子房白色,微染淡黄绿色,长1-1.3厘米;花完全开展,1.2-1.6厘米宽;,白色或有时略有淡黄色;唇瓣白色,在唇盘和中裂片中部具橙色和淡褐色斑;背萼片长圆形椭圆形,长7-9毫米,宽3-4毫米,侧萼片斜卵状椭圆形,长6-7毫米,宽4-5毫米,基部贴生于柱足,有时龙骨状;

花瓣匙形或狭倒卵形,长6-8毫米,宽2-3毫米,先端圆形;唇瓣三裂,侧裂片直立,近披针形,长2-3毫米;唇盘在两侧裂片之间具2个橙色和略带棕色圆锥形肉突;中裂片三角形,基部具1枚先端2叉状的附属物,近中部有一冠状新月形肉突;花粉团2个,劈裂。花期4-5月。

年麻栗坡蝴蝶兰在我国云南东南部文山州麻栗坡县下金厂被发现,年被刘仲健、陈心启等以发现地命名发表,如今发现麻栗坡蝴蝶兰分布区域除了我国云南东南部,在越南也有发现。

2、麻栗坡蝴蝶兰的辨识区别和鉴赏

麻栗坡蝴蝶兰是新发现种,和同属的囊唇蝴蝶兰(P.gibbosaH.R.Sweet)形态比较相似,区别在于麻栗坡蝴蝶兰花瓣狭窄,宽2-3毫米,没有锯齿轴,并且中裂片基部具有一个大的深裂胼胝体。

(洛氏蝴蝶兰的花)

(麻栗坡蝴蝶兰的花)

从花色上来讲,麻栗坡蝴蝶兰和洛氏蝴蝶兰(P.lobbii(H.G.Reichenbach)H.R.Sweet))最容易混淆。都是迷你蝴蝶兰,花色和萼片白色。区别在于唇瓣:麻栗坡蝴蝶兰唇瓣,中裂片纯白色,侧裂片黄色间杂白色,而洛氏蝴蝶兰的唇瓣整体黄褐色,中裂片褐色中间具白色条带,两侧片淡黄色。

麻栗坡蝴蝶兰,于年在我国云南发现,是蝴蝶兰属的美丽蝴蝶兰原生种,花期春季,花朵繁茂,花姿优雅,花色淡雅,其花瓣和萼片洁白,倩丽清新,小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园艺价值。麻栗坡蝴蝶兰的发现,增加了蝴蝶兰的种质资源,对于培育和杂交园艺新品种具有很高的科研意义和经济价值。

3、麻栗坡蝴蝶兰的保护现状

麻栗坡蝴蝶兰分布地狭窄,从田野调查来看,仅仅分布在我国和越南相邻的狭窄区域,野生数量极为稀少。随着生境恶化,自然种群繁衍相对困难;再加上近些年蝴蝶兰的观赏价值受到人们追捧,原生蝴蝶兰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种质资源。因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有蝴蝶兰都频繁被人为滥采乱掘,从而使得我国野生蝴蝶兰都面临濒危境地,有的甚至出现野外灭绝(ExtinctintheWild,缩写EW),而麻栗坡蝴蝶兰作为其中之一,也难逃厄运,形势不容乐观,这点值得我们警醒。

麻栗坡蝴蝶兰是目前发现较晚的原生新品种,于年被命名发表,不过由于相关工作滞后,因而目前为止在植物志上并无详细资料,并且也未被列入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进行保护,在其他相关保护组织里面也没有麻栗坡蝴蝶兰的资料和保护措施,希望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能够尽快予以完善补充,进行田野调查,评定保护级别,并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予以保护。

二、在我国野生不足50株的珍稀蝴蝶兰——洛氏蝴蝶兰

  蝴蝶兰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观赏花卉,在现代园艺草本花卉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内誉为“四大洋兰”之一,号称“洋兰皇后”。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蝴蝶兰园艺品种琳琅满目,花朵越来越硕大繁多,花色色系越来越齐全。而作为园艺杂交的重要亲本来源——野生蝴蝶兰,更加受到众多园艺工作者和植物爱好者的   蝴蝶兰属(Phalaenopsis)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到澳大利亚,迄今为止全属发现约有70余种,其中我国就分布有8种原生种(在笔者前面文章中都介绍为7种,现更正)。在上世纪以前,我国共发现6种,分别为蝴蝶兰(P.aphroditeRchb.F.)、小兰屿蝴蝶兰(P.equestris(Schauer)Rchb.f.)、海南蝴蝶兰(P.hainanensisT.TangetF.T.Wang)、版纳蝴蝶兰(P.manniiRchb.f.)、滇西蝴蝶兰(P.stobarianaRchb.f.)、华西蝴蝶兰(P.wilsoniiRolfe)。   进入本世纪,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于年5月份,发现了洛氏蝴蝶兰(P.lobbii(H.G.Reichenbach)H.R.Sweet)在我国云南临沧地区有野生分布,年在广西等地又陆续发现有野生分布;并于年,在云南东南部文山州麻栗坡县下金厂发现了新的蝴蝶兰品种——麻栗坡蝴蝶兰(PmalipoensisZ.J.LiuetS.C.Chen),从此我国原生蝴蝶兰品种的记录增加到8种。下面我们就先来介绍一下洛氏蝴蝶兰。   一、洛氏蝴蝶兰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参照年《植物分类学报》)   洛氏蝴蝶兰(Phalaenopsislobbii(H.G.Reichenbach)H.R.Sweet),也叫罗氏蝴蝶兰,兰友昵称“罗比蝴蝶兰”,兰科(Orchidaceae)、蝴蝶兰属(Phalaenopsis)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洛氏蝴蝶兰最早在年就被发现,不过当时被认为是帕氏蝴蝶兰(P.parishiiRchb.f.),于年被分为单独的种,种名是为了纪念英国植物采集家托马斯·洛布(ThomasLobb,~)而命名。   根众多,簇生,扁圆形,茎短,完全包藏于叶鞘之内。叶近基生,叶2-4枚,绿色,扁椭圆形,长5-15厘米,宽3-4厘米。总状花序,花序梗被2-4枚膜质鞘。萼片和花瓣乳白色,合蕊柱白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侧萼片斜卵形或近圆形,先端钝;花瓣楔形或狭倒卵形,先端钝或圆形。   唇瓣黄色,3裂;侧裂片近直立,镰刀状;中裂片肉质,先端圆形,基部具1个近圆形突起的附属物;附属物具不规则的细齿;唇盘有4枚丝状的附属物。蕊柱短,具1-2毫米的蕊柱足。花期4-5月。   洛氏蝴蝶兰自然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不丹、缅甸及越南等地,生于海拔~米的森林中。在年以后,洛氏蝴蝶兰陆续在我国云南西南部(临沧)、广西(那坡县、隆安县)等地被发现,多生于海拔米以下疏林中树上。二、洛氏蝴蝶兰的辨识与鉴赏帕氏蝴蝶兰   洛氏蝴蝶兰最早被误认为是帕氏蝴蝶兰(P.parishiiRchb.f.),直到年才得以重新命名。就其形态而言,和同属的囊唇蝴蝶兰(P.gibbosaH.R.Sweet)、帕氏蝴蝶兰非常相似。和囊唇蝴蝶兰的主要区别在于:洛氏蝴蝶兰的花白色,不具“Z”字形花序轴;和帕氏蝴蝶兰(如图)的区别在于:唇瓣上两侧裂片之间的横向半圆形附属物边缘具不规则细锯齿。麻栗坡蝴蝶兰   由于囊唇蝴蝶兰和帕氏蝴蝶兰在国内没有分布,因而只需要了解即可,不过洛氏蝴蝶兰和我国新发现的麻栗坡蝴蝶兰也非常相似,都是花色洁白,属于迷你蝴蝶兰,区别在于麻栗坡蝴蝶兰唇瓣,中裂片纯白色,侧裂片黄色间杂白色,而洛氏蝴蝶兰的唇瓣整体黄褐色,中裂片褐色中间具白色条带,两侧片淡黄色。   洛氏蝴蝶兰,叶片青翠,小巧玲珑,迷你可爱,萼片和花瓣花色洁白,萼片直立,犹如兔子耳朵,唇瓣三色,黄色、褐色和白色相互交杂,整体形态犹如一只洁白的小兔子,在欢快地啃吃胡萝卜,惟妙惟肖,让人怜爱,因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三、洛氏蝴蝶兰的保护现状      洛氏蝴蝶兰在我国分布地狭窄,自然生境退化,野生数量极为稀少,据中国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报道该物种野生居群数量不足50株,《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中则记载其植株数量不足10株。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蝴蝶兰资源,在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所有蝴蝶兰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目前罗氏蝴蝶兰尚未被补录)。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CITES)中,罗氏蝴蝶兰被列为附录Ⅱ,贸易受到许可证管制。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洛氏蝴蝶兰被评定为濒危(EN);并在年9月2日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级别为濒危(EN)。并被国家林业局列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简称PSESP)名录,为中国优先开展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四、小结   洛氏蝴蝶兰作为稀有的蝴蝶兰种质资源,色彩倩丽,形态优雅,在园艺、科研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值得我们进行妥善保护。并且由于该种发现较早,在国外多有人工栽培。         (以上图片为人工栽培记录)   然而在国内野生数量稀少,自然种群繁衍困难。因而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保护措施,另外采取人工培育手段,使得洛氏蝴蝶兰能够回归原生地,从而避免在我国野生灭绝。

三、在我国云南盈江特有的蝴蝶兰——滇西蝴蝶兰

云南号称植物王国,是我国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科、属、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在中国公布的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有种,超过全国总数的50%,位居全国之冠。

华西蝴蝶兰

就拿珍稀的原生蝴蝶兰品种来说,我国目前发现分布有7种,云南就分布有4种,分别为华西蝴蝶兰、版纳蝴蝶兰、罗氏蝴蝶兰和滇西蝴蝶兰。以前我们介绍过华西蝴蝶兰和版纳蝴蝶兰,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滇西蝴蝶兰。

一、滇西蝴蝶兰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参考《中国植物志》)

滇西蝴蝶兰(PhalaenopsisstobarianaRchb.f.),兰科(Orchidaceae)、万代兰族(Trib.Vandeae)、蝴蝶兰属(Phalaenopsis)多年生附生草本。

茎很短,通常具3-4枚叶。叶卵状披针形,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7-11厘米,宽3-3.4厘米,先端钝并且一侧稍钩转,基部稍收狭,然后扩大成抱茎的鞘,旱季常凋落,花期具叶。

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1-2个,常斜立,长7-37厘米,不分枝,疏生2-4朵花;花序柄粗2-3毫米,疏生2-3枚鞘;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4-5毫米,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长4-4.3厘米;花开展,萼片和花瓣褐绿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基部稍收狭,具5条脉;侧萼片稍斜卵状椭圆形,先端近锐尖,基部稍收狭并且贴生在蕊柱足上,具5条脉;

花瓣椭圆状倒卵形,先端钝,基部楔形收狭,具5条脉;唇瓣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爪,3裂;侧裂片上半部淡紫色,下半部黄色,直立,狭长中部稍缢缩,先端斜截形并且扩大,基部(在两侧裂片之间)具1枚2裂的肉突,其中央穴状并且向外(背面)隆起呈乳头状;

中裂片深紫色,摊平后倒卵状椭圆形,向基部楔形收狭,基部具1枚先端深裂为2叉状的附属物,边缘下弯而形成先端喙状的倒舟形,上面中央具1条中部以下较粗的脊突纵贯至先端;蕊柱白色带浅紫红色,长7毫米,基部扩大并且具长约2毫米的蕊柱足;药帽白色;花粉团2个,近球形,每个劈裂为不等大2爿。花期5-6月。

滇西蝴蝶兰在我国分布在云南西部(盈江),生于海拔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另外在缅甸也有分布。

二、滇西蝴蝶兰和的辨识和鉴赏

我国7种蝴蝶兰,其花瓣和萼片色彩都有各自的特色,台湾蝴蝶兰洁白,犹如白衣仙子;小兰屿蝴蝶兰粉红带玫瑰色,犹如小家碧玉;华西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粉白、粉红,素雅轻灵;罗氏蝴蝶兰乳白圆润,犹如水仙;版纳蝴蝶兰橘红色带紫褐色横纹斑块,犹如虎斑,绚烂热烈,具有热带特色。

而滇西蝴蝶兰则相对朴素自然,含蓄内敛。首先是花色褐绿,清幽淡雅,和叶色相近,如果不是其唇瓣中裂片靓丽的红紫色,估计有时候您都不会想到这是花朵。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反差明显的结构,使得花朵在一片绿色下格外显眼,吸引着虫媒前来传粉,这正是滇西蝴蝶兰的神奇所在。

(大尖囊兰)

滇西蝴蝶兰和其他蝴蝶兰很容易分辨,然而却和另一属植物比较容易混淆,那就是尖囊兰属(KingidiumP.F.Hunt),尖囊兰属和蝴蝶兰属同属于兰科下面分支,在近代有学者把其归为蝴蝶兰属,然而尖囊兰属和蝴蝶兰属还是有明显区别,主要特征是尖囊兰属唇瓣基部无爪,唇瓣侧裂片基部下延并且与中裂片基部形成明显的距,并且因而有学者建议保留。

(小尖囊兰)

尖囊兰属约有3—4种,我国分布有3种,分别为大尖囊兰(Kingidiumdeliciosum(Rchb.f.)Sweet)、小尖囊兰(Kingidiumtaeniale(Lindl.)P.F.Hunt)和尖囊兰(Kingidiumbraceanum(Hook.f.)Seidenf.)。其中大、小尖囊兰和华西蝴蝶兰花色形态非常相似,而尖囊兰(Kingidiumbraceanum(Hook.f.)Seidenf.)则和滇西蝴蝶兰花色形态非常相似。

(尖囊兰)

滇西蝴蝶兰和尖囊兰的主要区别在于:

1)滇西蝴蝶兰的萼片和花瓣褐绿色,而尖囊兰的花瓣和萼片内面淡棕红色,背面苹果绿带淡棕色的中肋。

2)滇西蝴蝶兰唇瓣侧裂片上半部淡紫色,下半部黄色,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爪,3裂;尖囊兰唇瓣深紫红色,基部无爪,3裂。

3)滇西蝴蝶兰侧裂片与中裂片无距;而尖囊兰有距,距狭圆锥形,黄色,距口前方(两侧裂片之间)具1枚先端粗钝并且2裂而外弯的肉突。

三、滇西蝴蝶兰的保护现状

滇西蝴蝶兰自然分布在缅甸和我国云南德宏州,分布地区域狭窄,野生植株数量相对较少,近些年自然生境退化,再加上人为观赏采掘,使得滇西蝴蝶兰野生种群急剧下降,如今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保护滇西蝴蝶兰,在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滇西蝴蝶兰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CITES)中,被列为附录Ⅱ,贸易受到许可证管制。在最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滇西蝴蝶兰级别为极危(CR)。

四、小结

滇西蝴蝶兰是我国珍稀的蝴蝶兰种质资源,近些年被盗采严重,因而野生数量急剧下降,希望相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自然种群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四、我国海南特有的物种——海南蝴蝶兰

  蝴蝶兰是世界著名观赏花卉,同卡特兰、大花蕙兰、石斛兰并称“四大洋兰”。蝴蝶兰花葶细长,花朵色彩艳丽,排列有序,犹如蝴蝶翩翩飞舞,因而享誉世界。事实上,我国除了卡特兰以外,其他三大“洋兰”都有分布,并且不少都是世界珍稀名贵品种的重要亲本之一。   蝴蝶兰属于兰科(Orchidaceae)、蝴蝶兰属(PhalaenopsisBl.)附生草本植物,最早在年被发现,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澳大利亚,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其中以我国台湾地区最为有名,尤其是蝴蝶兰(又名台湾蝶兰,拉丁文:P.aphroditeRchb.f.),因花大、色白、花多而艳丽,为观赏植物中的珍品,受到世界园艺界赞赏,曾在50年代两度国际兰花展上荣获冠军,名闻中外。   蝴蝶兰属迄今为止已发现70多个原生种(《中国植物志》资料为40余种),我国目前发现分布有7个原生种,分别为蝴蝶兰(P.aphroditeRchb.F.)、小兰屿蝴蝶兰(P.equestris(Schauer)Rchb.f.)、海南蝴蝶兰(P.hainanensisT.TangetF.T.Wang)、版纳蝴蝶兰(P.manniiRchb.f.)、滇西蝴蝶兰(P.stobarianaRchb.f.)、华西蝴蝶兰(P.wilsoniiRolfe)和罗氏蝴蝶兰(P.lobbii(H.G.Reichenbach)H.R.Sweet)(罗氏蝴蝶兰为新近发现)。      在我国分布的蝴蝶兰7种原生种当中,惟只有1种是我国特有的蝴蝶兰品种,那就是海南蝴蝶兰,非常珍稀,和我们以前介绍的华西蝴蝶兰非常相似,下面我们就做简单介绍。1、海南蝴蝶兰的生态特征和分布      海南蝴蝶兰(P.hainanensisT.TangetF.T.Wang),又叫海南蝶兰,年在我国海南被发现并命名,仅仅分布于白沙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生于林下岩石上。   茎长1-1.5厘米,被叶鞘包裹,常具3-4枚叶。叶在花期常凋落,有时仅存留1枚斜长圆形、长约4厘米、宽约1厘米的叶;叶鞘宿存,长约7毫米。   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通常1-2个,斜立,长达55厘米,有时分枝;花序柄被3-5枚鳞片状鞘;花序轴长27-30厘米,疏生8-10朵花;花苞片小,卵形;花梗连同子房纤细,长2-2.5厘米;   花开展;中萼片长圆形,长约1.3厘米,宽约3毫米,先端钝;侧萼片斜椭圆状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花瓣匙形,先端钝,基部收狭为爪;唇瓣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爪,3裂;   侧裂片直立,镰刀状长圆形,中部收狭,上部扩大,先端斜截形,内面从中部走向近先端处具1个先端缺刻的凸缘(脊突),两侧裂片基部之间具1枚对开的肉突,而肉突中央穴状下陷,但不向背面隆起;中裂片近馒形或提琴形,较肥厚,基部具1枚先端2叉状的附属物,边缘稍下弯,上面中央具1条等粗而纵向的脊突;蕊柱长约7毫米;花粉团2个,球形,每个劈裂为不等大的2爿。花期7月。2、海南蝴蝶兰和华西蝴蝶兰的辨识区别   海南蝴蝶兰和华西蝴蝶兰形态花色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唇瓣:

华西蝴蝶兰:萼片和花瓣淡粉红色或浅白色带淡粉红色的中肋;唇瓣紫色,唇瓣两侧裂片基部之间的肉突中央下陷而向背面隆起呈乳头状,中裂片边缘强烈下弯而形成倒舟状,先端圆钝而微2裂,上面中央的脊突向先端逐渐增高并且变厚。

海南蝴蝶兰:萼片和花瓣粉红色或浅棕色到淡黄色,也带粉红色中肋;肉突中央穴状下陷,但不向背面隆起;中裂片边缘稍下弯,近馒形或提琴形,先端稍钝而不裂,上面中央具1条上下等粗的纵向脊突。

3、海南蝴蝶兰的鉴赏和保护现状   海南蝴蝶兰是我国特有的原生蝴蝶兰品种,是非常珍稀的自然野生资源,对于蝴蝶兰属的自然分布和植物分类演变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科研价值。海南蝴蝶兰花序长,花姿优美,色彩亮丽,花期长,极富观赏性,是培育和杂交园艺品种的重要亲本资源,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园艺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分布地极为狭窄,自然生境退化,再加上人为观赏采掘,使得海南蝴蝶兰野生种群急剧下降,如今面临野外灭绝境地。为了保护海南蝴蝶兰,在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中,海南蝴蝶兰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CITES)中,被列为附录Ⅱ,贸易受到许可证管制。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海南蝴蝶兰被评定为极危(CR)级别;并在年9月2日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级别为极危(CR)。4、小结      蝴蝶兰花色美丽,花期长,观赏价值高,如今是我国花卉市场销量较大的观赏花卉种类之一,并且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海南蝴蝶兰作为我国特有的物种资源,是极为稀少的优良蝴蝶兰原生亲本,因而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果善于利用并予以杂交育种,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促进产业发展,因而我们要对海南蝴蝶兰野生资源采取相关保护措施,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造成野外灭绝,另外相关研究机构也应该加强研究和培育工作,进行人工干预育种育苗,并予以回返原生地,从而扩大相关种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dielana.com/hlsh/7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