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哺乳期乳腺炎诊疗理念
规范化哺乳三大理念:
一崇尚自然倡导母乳
二抵制误区坚定哺乳
三知己知彼放心哺乳
哺乳的意义及重要性
母乳可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培育婴儿的免疫系统。
母乳对婴儿母亲,家庭,社会都有长远的受益
过早断乳,不恰当哺乳是乳腺炎主要原因
乳腺炎症应视为公共问题
一:急性乳腺炎的定义
乳腺炎是乳腺的炎性反应,不一定都伴有“细菌感染”。
二:急性乳腺炎发病的原因:
乳汁淤积
乳房外伤
乳头皲裂
粗暴排乳
精神因素
婴儿因素
哺乳方式
错误理念
三:急性乳腺炎的检查方法:
(1)乳汁淤积型:
体温升高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无皮肤改变。
实验室检查阴性,超多个条索状无回声
急性炎症型:
体温升高
乳房疼痛剧烈
红肿明显,皮温升高血象及C反应蛋白升高,超声炎性
(2)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脓肿型:
体温升高
皮肤青紫,红肿
肿块局限
部分波动感
疼痛剧烈
全身乏力
血象及C反应蛋白增高
超声可见液性暗区
四:急性乳腺炎的诊断:
哺乳期乳腺炎是哺乳期乳房的炎性反应,可以伴或不伴细菌感染。应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五:急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
(1)产褥期感染
全身乏力,头疼,高热,身体不适,血象高,产褥期子宫内膜炎,盆腔感染。
鉴别要点:下腹部疼痛,按压痛,恶露增加及妇科炎症表现
(2)炎性乳癌
乳房红肿热痛,炎症表现相似;
鉴别要点:全身症状不明显,血象不高,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理进一步确诊,
(3)paget病
乳头破损,及慢性湿疹形成;病理进一步确诊
六: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原则:
人类没有开乳催乳可以自然哺乳
断乳可以采取人工断乳和自然断乳
国际卫生组织要求正常哺乳到两岁
选择正确手法排乳
拒绝催乳
严禁粗暴排乳
母乳的营养成分随着婴儿产生相应的变化
配方奶中虽然添加了营养素,但不被婴儿吸收。
有效排空乳汁
心理辅导
检查婴儿舌系带
正确哺乳方法
七:急性乳腺炎的预防:
母乳培养中存在病原菌
症状严重:体温升高38度,白细胞计数大于1.2万,局部症状严重
乳头皲裂伴感染
保守治疗无效,有脓肿形成风险者
首选耐酶青霉素钠,头孢一代也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头孢类抗生素对母亲和婴儿是安全的。
效果不佳可细菌培养
抗生素使用时间10-14天
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哺乳
防御措施:婴儿在第一个月,第三个月,第六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艾滋病患者不建议哺乳!
防御措施:母乳煮沸度方可奶瓶喂养
不建议常规选择脓肿切开引流术
彩超引导下脓肿粗针穿刺
置管持续负压引流
微创旋切技术结合持续引流
抗生素结合微波理疗,合理规范哺乳
反复难治复杂脓肿及接近破溃者可切开引流,切口尽量在脓肿上方较美观部位
下篇: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理念
认识疾病明确诊断
明察秋毫甄别症状
保留乳房杜绝盲切
一:定义
导管周围乳腺炎PM
反复发作的乳晕旁脓肿及瘘道形成
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
或乳腺导管扩张症
或粉刺样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GM
育龄经产妇突发乳房肿块,脓肿形成,继发肿块和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病因:
先天性内陷导管阻塞,继发乳头内陷
细菌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
病因:
哺乳障碍和乳汁淤积在小叶继发乳头内陷
细菌感染:棒状杆菌
高泌乳素血症
外伤和化学刺激
四型超敏反应
二,肉芽肿性乳腺炎GM导管周围炎PM对比
(一)肉芽肿性乳腺炎
年龄
平均年龄在28到36岁的育龄妇女
未生育妇女一般不发病
除非出现高泌乳素血症或抗抑郁药物
临床特征
反复多发皮下脓肿或窦道,溃疡
(二)导管周围炎
年龄
各个阶段,未生育妇女也可发病
临床特征
反复乳晕脓肿,窦道,瘘管形成
GM与PM鉴别要点
乳管周围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
发病部位
乳头乳晕部
弥漫广泛
发病年龄
较宽泛
30-40岁
哺乳障碍
多见
少见
与妊娠关系
无
产后2-3年内
脓液性状
浓稠含脂质
肉汤样,果冻样坏死
发病机制
化学性炎症为主
免疫反应为主
肿块特点
较小,单发
多发,迅速
瘘管窦道
常与乳头相通
多个融合,蔓延,复杂
皮肤特点
累及皮肤少见
侵犯皮肤多见
乳头状态
多乳头内陷
极少
三,乳腺导管周围炎PM诊治图解
四,根据临床分型分期诊治
肿块型:占比例19%,药物治疗为主,激素,中药。
脓肿型:占比例58%。
反复穿刺抽脓,避免切开引流,反复脓液培养,联合药物治疗
难治型:占比例23%。
五,治疗原则
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切除核心病灶
纠正乳头内陷
刮除迂曲导管
保障乳房外形
卢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