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谦德写: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所谓“瓶花”,指的即是现代人常说的“插花”。
中式插花,源于魏晋南北朝。从最早有记载的佛前供花到历代文人雅士逸趣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插花是点亮平淡生活的情趣,更是璀璨中华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朝以后世扰俗乱,国人逐渐丢失了诗情画意的日常。以至于,当有一天生存不再是唯一的诉求,生活美学重新被提及之时,西洋花艺和日式花道参差峥嵘,中华花艺反而成了小众。
但这种失衡,在李丽淑老师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作为海内外知名花艺师,她坚信蕴含人生哲学的中式插花终将得到应有的钟情与回应。
因此,以来,长居台湾的李老师开始频繁往来两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开设师资班教授中式插花,翠佛堂中的雅趣学堂则是她在南京唯一的根据地。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外企工作的李老师就开始学习花艺。当时的台湾日式花道独步天下,取得日式花艺教授资格之后,她又潜心研习西洋花艺并获得了师资认证。
80年代,台湾有一批对中式插花的没落心有不甘的研究者,通过研究一系列的历史文献将中式插花的前世今生整理出来,并成立了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李老师因此有机会邂逅中式插花,一眼万年,从此再无其它花艺能让她为之付出一生。
西洋花艺重色彩,日式花道重形式,而中华花艺除了形神兼备,它更在乎意境,在乎以花表心。
一花一木一浮萍,每一种意象都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和人文情怀的写照,中国花艺的精髓正是把所想所念揉进作品里。
因此,李老师授课总会穿插一些历史文学、修行禅学或是人生哲学在里面。用简单的花材,自然的姿态,就可以去诉说内心深处的世界。
荷花清静皎洁,牡丹雍容富贵、竹子潇洒逸群…甚至一节平淡无奇的树枝,都可以对一副插花作品有颇为悠深的意味。
相由心生,花由心画。以李老师塑造的“风韵兰馨”为例,一只劲松表达着不凋于岁寒的风骨,清新隽永的白色蝴蝶兰陈述着纯净无暇,均窑梅瓶彰显着阳刚之气,这幅作品完美道出了君子的品格。
除了可以借花艺抒发自己的心绪,在李老师看来,学习中华花艺还会拿到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经史子集,都能在中式插花中找到踪迹。
仅仅通过不同花材在摆设时的方位区别,节气、易经、五行、五色等皆所涵括。插花时讲究的“慢”的艺术,亦是最传统的修身养性之法。
李老师把插花中的艺、技、德、心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海峡两岸一批又一批地学生,三十多年来已有几千人因此重新认识中华花艺,并且爱上这种文化孕育出的艺术。
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只是在学习,更愿意通过研习成为老师,然后和自己一样来传承中国的花艺。
雅趣学堂花艺课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在不遗余力地将中式插花推向全世界。让文化跟在自己的身上,然后去向各个国家展示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她前往美国各大博物馆演讲,是美国芝加哥花艺设计学院资深教授;也曾受邀前往欧洲,向法国等国家介绍中华花艺和它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李老师常说: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文化体系里。以前我们不够强,但外国人对中国的艺术文化已经非常向往。如今中国越来越强大,就更应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力量。
所以,哪怕多年来不停地奔波,她也甘之如饴。疲惫的时候,她总会想起梅花绽放的样子。
梅花的枝干那么有力,而花却是异常得柔软并且散发着芬芳。李丽淑老师希望自己有强健的身体和毅力,去传播中华花艺,把传统文化的芬芳散播出去。
花中自有野陌千色,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尽管中式插花内外皆是馥郁芳香,但它的传承仍是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慢慢走吧,带着前所未有的耐心和诚意,让属于中国的花香飘得更远一点,更久一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详细了解李丽淑老师于南京雅趣学堂开设课程的相关信息)
内容原创,转载请联系
图片由李丽淑老师及雅趣学堂提供,版权归原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