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系列第23期导语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同时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为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云南人类的双面书架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推荐理由:高黎贡山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生命的避难所、野生动物的乐园、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的美称。
保护对象:生物多样性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资源状况: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保护区类别:生态系统类
怒江的西岸,座落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源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北接青藏高原,南衔中南半岛,东邻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西毗印缅山地,纵跨中国云南西部,总面积达40.55万公顷,是云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的美,在于布满常绿阔叶林的河谷,在于地上铺满了湿湿的暗绿色的苔藓,在于树上缠绕的千年的老藤,在于头顶树枝上飘拂着淡绿色的丝絮般的松蔓,在于其丰富的生命多样性,无论植物、动物还是民族,在这里均呈现出纷繁蓬勃的多样生命。高黎贡山的独特之处是它的植物、气候、土壤、动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最丰富。从海拔米的河谷,到海拔米的最高峰嘎娃嘎普峰,仅短短的公里,但相对高差却为米,从而呈现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观。从河谷至山顶依次出现南亚热带至山地寒温带的立体气候,是古北极和古热带植物成分的过渡交汇之地,物种极其丰富,被认为是世界生物起源与分化的关键地区之一。而高黎贡山北高南低的山体以及热带季风、水热因子的空间变化影响,使其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分布规律,从河谷到山顶形成河谷稀树灌丛草丛、暖性针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温凉性针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竹林、寒温性灌丛、高山草甸等10种明显的山地垂直植被类型。而这些丰富的植被类型,则形成高黎贡山物种丰富的多样性特点。高黎贡山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南北动植物交流汇集,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种子植物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80余种,已知药用植物余种,野生食用植物多种,珍奇花卉如雪兰、蝴蝶兰40多种。有世界上最大的“大树杜鹃”群落,最大者树龄达多年,树高25米,基围3.07米,比20世纪初英国人傅礼士在高黎贡山发现并运回英国、陈列在大英皇家博物馆内的那株曾经轰动当时世界植物学界的“大树杜鹃”要大得多;还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秃杉林,最大的树龄有1千多年,植物学界称其为“绿色寿星”;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树蕨”、云南的樱花原始种、山茶花原生种等。
高黎贡山始终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家园。山中有野生动物多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82种,如古原生物羚羊,现已发现多头,有极重要的科研价值。有印度虎、金钱豹、白眉长臂猿、熊猴、红面猴、金猫、水鹿等,无愧为“哺乳动物祖先分化的发源地”。这里鸟类繁多,白尾雉、红雉、金雕、绿孔雀、锦鸡、鹦鹉及种类繁多的画眉乌、美丽的太阳鸟等。高黎贡山是“世界雉鹊的乐园”,是得天独厚的“自然博物馆”。对高黎贡山的科学考察要追溯到明代,年徐霞客曾长途跋涉翻越高黎贡山,进行了地貌与植被的考察与记述。英国、法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来这里考察和采集标本。后人对高黎贡山的考察研究始于30年代,30年代开始,不断有研究所、高校、博物馆等到这里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科学考察、技术试验推广等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探索。尽管如此,高黎贡山的“家底”仍然不清,某些领域还处于空白状况或研究甚少,如低等植物,无脊椎动物等。对珍稀动植物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结构与变化、群落多样性等研究与监测也几乎是空白。高黎贡山是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体,令人读赏不尽,探究不完。来源“环保科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