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岁翻译巨匠杨苡,江苏作协主席毕

中科套外地词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151.html

1月28日午后,南京冬阳杲杲。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等人,来到著名翻译家杨苡的家中探望老先生,也为这位岁高寿的翻译界巨匠送上来自江苏文坛大家庭的温暖和祝福。

自右至左依次为:毕飞宇、杨苡、汪兴国、赵翼如

杨苡,翻译家,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主要译著有《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著有儿童诗《自己的事自己做》等。丈夫赵瑞蕻、哥哥杨宪益均为著名翻译家。杨苡十七岁起开始和巴金通信,此后长期保持书信交往,成为文坛佳话。年杨苡被保送至西南联大中文系时,沈从文真诚对她说:“你已经学了10年的英文……你还是进外语系的好,将来,你完全可以成为著名的翻译。”杨苡依从,由此走上了翻译的道路。

杨先生家住在一楼。叩门进入,百年的光阴遽然涌来:丈夫赵瑞蕻、哥哥杨宪益的照片挂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清癯的面孔、柔和的光影描绘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独特风貌,还有由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该校“年度十位年度人物”荣誉证书,写着“有您在,灯亮着”的巨幅生日赠语,书法家俞律书写的“成鬼容易成佛少,作诗容易作人难”“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对联,几乎占据整整两面墙的密密匝匝的书籍,以及沙发上一字排开的憨拙丑萌的毛绒玩具……杨先生安详地坐在客厅一隅的一张椅子上,体态清瘦,和人交谈时眼神专注明亮,说话思维清晰、不掩锋芒。

杨苡和毕飞宇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喜欢称毕飞宇“飞飞”,口气带着调侃和亲昵。毕飞宇说,杨苡先生的家,是他在南京走进次数最多的一个家。

“这么多年来,我们能够和杨先生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何其有幸。杨先生,我们要感谢您的长寿。”毕飞宇郑重地说。虽然以前也和杨先生时有交流,但作为江苏省新晋作协主席,以省作协的名义来探望杨先生,于毕飞宇、于江苏文学界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杨苡至今仍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毕飞宇的情景。“我对他说:你就是毕飞宇啊?教我写小说吧!”她笑言,“喜欢毕飞宇的作品,因为他不跟风,总是不慌不忙——跟风出不了活儿。”

“对,您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毕飞宇补充。

汪兴国则回忆起了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曾有幸受教于杨先生爱人、著名翻译家赵瑞蕻先生的经历。他还告诉记者,赵先生的诗人气质浓郁,在课堂上朗诵外国名诗时激情洋溢,“我同班同学王玲珍还成了赵先生门下的研究生,后来包括她在内的几个学生参与了协助杨苡先生翻译《罗丹传》的工作。”

对杨苡、杨宪益先生毕生献身的翻译事业,汪兴国深知其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杨宪益先生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离骚》《长生殿》《白毛女》《鲁迅选集》等多部中国文学经典,被誉为“翻译了大半个中国”。汪兴国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江苏文学的经典、精品,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很多像杨宪益先生那样,既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准、又有很好的文学造诣的翻译家来做这项工作。”

同行的作家赵翼如的角色是“小友”,也是杨先生的半个女儿。她每年都要张罗着给杨先生过个小年,再过段时间还要帮她整理那些堆积如山的书籍。“我上世纪80年代认识杨先生时,就认定她是位值得敬重的老师。她家有一种特殊气场。瞧她与百十个洋娃娃朝夕相伴,童心从眼神里溢出。更重要的,是她在老年人的失忆中,寻找记忆。巴金、沈从文、杨宪益……我从她亲朋好友的故事中穿过,得到别一种文化滋养。”赵翼如对记者说。

特殊年代里,杨苡因翻译过《呼啸山庄》而被斥为“鼓吹阶级调和论”,她和巴金先生的密切交往也使她受到非难。从那段不平的岁月走来,这位出身优裕家庭的女性身上,多了几分常人难有的平和与坚毅。谈到生死,杨苡很是淡然。年丈夫去世时,她并没有哭得稀里哗啦,人走了就走了。日常和“闺蜜”们交流,大家都觉得,多活一天就赚一天。对于遗产分配,她也早早做好了打算,房子捐给国家,“反正自己这一辈子也没数过票子”。

淡然面对生死,杨苡却无比珍惜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时刻。忆起最敬爱的哥哥,一些琐碎的小事在她看来颇为有趣,她说哥哥生前和南大教授余斌交好,“俩人有一次喝酒喝到半夜,倒在地上就睡着了。”和访客们随意地聊着天,她突然就指着墙上挂的一幅小像,“看,那是十八岁时候的我。”

大家凑近了定睛看:十八岁的杨苡,面庞圆润,仪态端庄,穿着一袭素净的旗袍,脑后整齐地挽着发髻。八十四载光阴呼啸而过,虽然朱颜辞镜,清澈的眼眸却从未改变。

将近两个小时的待客时间里,杨先生谈锋甚健,和大家回忆了文坛往事、亲朋故旧,以及关于《呼啸山庄》翻译出版背后的故事。毕飞宇随身捎来了自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还和汪书记一起,代表省作协送给了杨先生一份慰问金、一盆蝴蝶兰。冬日里依然挺拔高贵的蝴蝶兰,像极了以杨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才华与风骨。

来源:交汇点(作者:冯圆芳)。审稿:刘国勋编辑:王洁敏黄文高校对:蒋先明李红伟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时代文学选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dielana.com/hlbc/6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